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拼音
bǎi zhàn shā chǎng suì tiě yī ,chéng nán yǐ hé shù zhòng wéi 。
tū yíng shè shā hū yán jiāng ,dú lǐng cán bīng qiān qí guī 。
注释
- 碎铁衣:铠甲破损
- 呼延:匈奴贵族姓氏(代指敌军将领)
- 千骑:千名骑兵
译文
身经百战铁甲已破碎,城南陷入敌军重重包围。
突袭敌营射杀匈奴将,独率残部千骑突围归。
背景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游历边塞时期。时年29岁的诗人虽未亲历战阵,但凭借对汉代战史的想象,塑造了一位浴血突围的英雄将领形象,展现其早期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
赏析
- 艺术特色:
- 镜头组接:从”碎铁衣”到”千骑归”的蒙太奇叙事
- 细节聚焦:”射杀呼延将”的特写场面
- 数字运用:”百战”与”千骑”的张力对比
- 声韵设计:入声韵(衣/围/归)强化铿锵感
- 情感表达:
- 对勇武精神的礼赞
- 绝境反击的悲壮
- “独领”体现的担当
- 盛唐尚武风气的折射
- 诗学价值:
- 边塞诗”以汉喻唐”的典范
- 将乐府旧题注入新内涵
- 影响王昌龄《从军行》系列创作
评价
- 古代评点:
- 《唐诗别裁》:”二十字写尽血战精神”
- 《李诗直解》:”‘独领’二字,气吞万夫”
- 现代研究:
- 林庚称其为”盛唐英雄主义的诗性雕塑”
- 傅璇琮指出”呼延将意象的《史记》渊源”
- 文学史意义:
- 李白边塞诗的代表作
- 唐代尚武文化的艺术呈现
- 七绝战争叙事的经典范式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