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拼音

zuì bié fù jǐ rì ,dēng lín biàn chí tái 。
hé shí shí mén lù ,zhòng yǒu jīn zūn kāi ?
qiū bō luò sì shuǐ ,hǎi sè míng cú lái 。
fēi péng gè zì yuǎn ,qiě jìn shǒu zhōng bēi 。

注释

  1. 鲁郡:今山东兖州,唐时称鲁郡
  2. 杜二甫:杜甫,排行第二
  3. 石门:山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北
  4. 泗水:流经鲁郡的主要河流
  5. 徂徕:山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
  6. 飞蓬:随风飘飞的蓬草,喻漂泊生涯

译文

醉中别离又将几日?
我们已踏遍这里的池苑楼台。
何时能再踏上这石门古道,
重新举起黄金酒杯开怀?
秋日的波浪轻抚泗水,
海天之色映亮徂徕山崖。
如飞蓬般我们将各自远去,
此刻且先饮尽手中这杯酒来。

背景

  • 时间:天宝四载(745年)秋,李白44岁,杜甫33岁
  • 地点:鲁郡(今山东兖州)石门山
  • 人物关系:李杜二人同游齐鲁后的分别,现存史料记载的”李杜最后一别”
  • 历史语境:安史之乱前夜,盛唐最后的辉煌期

赏析

  1. 结构艺术:
    • 时间维度:过去(”遍池台”)→未来(”何时重开”)→现在(”且尽杯中酒”)
    • 空间维度:近景(泗水)→远景(徂徕山)→超时空(飞蓬意象)
  2. 意象系统:
    • 液体意象链:醉别→金樽→秋波→杯中酒,构成情感载体
    • 对比意象:稳固的山川(泗水、徂徕)vs漂泊的飞蓬
  3. 情感表达:
    • 表面豪放(”尽杯中酒”)与深层悲凉(”飞蓬各自远”)的张力
    • “何时”一问体现盛唐文人特有的时空焦虑

评价

  1. 古代:
    •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李杜交谊,尽在此二十八字中。”
  2. 现代:
    • 闻一多《唐诗杂论》:”这是两座高峰最后的对视,此后便是万古云霄一羽毛。”
    • 宇文所安《盛唐诗》:”诗中’飞蓬’意象预言了安史之乱后唐代诗人的集体命运。”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