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拼音
jun1 sī yǐng shuǐ lǜ ,hū fù guī sōng cén 。
guī shí mò xǐ ěr ,wéi wǒ xǐ qí xīn 。
xǐ xīn dé zhēn qíng ,xǐ ěr tú mǎi míng 。
xiè gōng zhōng yī qǐ ,xiàng yǔ jì cāng shēng 。
注释
- 裴十八图南:名裴图南,排行十八,李白友人
- 颍水:源出嵩山,相传许由在此洗耳避召
- 洗耳:典出《高士传》,尧召许由为九州长,许由洗耳表示拒绝
- 洗心:《周易》”圣人以此洗心”,指涤除世俗杂念
- 谢公:谢安,隐居东山后出仕济世
- 济苍生:《世说新语》载谢安”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译文
你思念着碧绿的颍水,
忽然又要返回嵩山深林。
归去时不必学许由洗耳,
请为我洗净世俗之心。
洗心方能获得真性情,
洗耳不过是沽名钓誉。
愿如谢安终将出山,
与我们共同救济苍生。
背景
- 时间:天宝二年(743年)左右,李白供奉翰林时期
- 人物关系:裴图南或为李白在长安结识的隐士友人
- 思想矛盾:借送别表达”隐”与”仕”的辩证思考
- 历史用典:颠覆传统隐逸叙事(批判许由,推崇谢安)
赏析
- 典故重构:
- 反用”洗耳”典故,批判假隐士(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形成互文)
- 哲学思辨:
- “洗心”与”洗耳”的对立,提出”真隐”须有济世情怀
- 结构张力:
- 前四句送别场景 → 后四句议论升华,体现李白”以诗为论”的特点
评价
- 古代:
- 明代朱谏《李诗辨疑》:”翻案许由,正是太白白眼看俗处。”
- 现代:
- 林庚《唐诗综论》:”此诗标志着盛唐隐逸观的转型——从避世到用世。”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洗心’说展现李白对道教修行的独特理解。”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