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堤曲

李白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拼音

hàn shuǐ lín xiāng yáng ,huā kāi dà dī nuǎn 。
jiā qī dà dī xià ,lèi xiàng nán yún mǎn 。
chūn fēng fù wú qíng ,chuī wǒ mèng hún sàn 。
bú jiàn yǎn zhōng rén ,tiān zhǎng yīn xìn duàn 。

注释

  1. 大堤:襄阳城外的防洪堤,南朝乐府中常为男女约会之地(如《襄阳乐》”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
  2. 南云:典出陆机《思亲赋》”指南云以寄钦”,此处指思念南方恋人。
  3. 眼中人:语出何逊《霖雨不晴怀郡中游聚》”不见眼中人,空想山南寺”,指心中所念之人。
  4. 音信断:反映唐代交通局限,与李白《长相思》”天长路远魂飞苦”意境相通。

译文

汉水环绕襄阳城,大堤上春暖花开。
相约在大堤之下,泪水却随南去的云霞弥漫。
春风何等无情,将我的梦境吹散。
再也见不到心爱的人,天地悠长,音讯全断。

背景

  • 时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前后,李白初游襄阳时期。
  • 文学渊源:
    • 直接脱胎于南朝《襄阳乐》(属《西曲歌》),但将集体歌舞转为个人抒情。
    • 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影响,强化时空阻隔的悲剧感。
  • 社会背景:唐代襄阳为水陆要冲,商旅频繁,诗中”音信断”折射出当时通讯困境。

赏析

时空交错的抒情

李白以汉水与大堤构建永恒与短暂的对比,”花开大堤暖”的明媚春景反衬”泪向南云满”的哀伤。春风本应温柔,却无情吹散梦魂,凸显人生聚散的无常。

声音与沉默的对抗

诗中自然之声(流水、花开、风吹)与人之悲泣形成张力,最终归于”音信断”的绝对寂静。这种声景设计强化了孤独感,比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

乐府的创新表达

改造南朝乐府的冶游主题,注入深刻的生命思考。用”眼中人”的缺席取代传统欢会场景,以个体体验取代集体模式,体现盛唐文人乐府的升华。

历史回响

明代评论家赞其”柔情中有劲骨”,现代解读则关注”梦魂散”的心理深度。诗中通讯断绝的焦虑,至今仍能引发共鸣,展现李白对人性困境的敏锐捕捉。

艺术特质

短短六句完成从期待到幻灭的情感弧线,”天长”与”断”的尖锐对比,形成震撼的收束。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正是李白乐府独步千古的关键。

评价

  1.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太白于乐府最深,此作犹有《子夜》遗响,而感慨过之。”
  2.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指出:”‘泪向南云满’的空间投射法,实为李白对乐府抒情技术的突破。”
  3. 现代学者傅璇琮认为:”该诗将南朝市井情歌升华为具有宇宙意识的哲理抒情,代表盛唐乐府的典型路径。”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