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拼音
wǎn suì pò tōu shēng ,hái jiā shǎo huān qù 。
jiāo ér bú lí xī ,wèi wǒ fù què qù 。
yì xī hǎo zhuī liáng ,gù rào chí biān shù 。
xiāo xiāo běi fēng jìn ,fǔ shì jiān bǎi lǜ 。
lài zhī hé shǔ shōu ,yǐ jiào zāo chuáng zhù 。
rú jīn zú zhēn zhuó ,qiě yòng wèi chí mù 。
注释
- 晚岁:晚年(时年杜甫46岁,因忧患自觉衰老)
- 迫偷生:被迫苟且活着(”迫”指战乱所逼)
- 复却去:再次离开(”却”为唐代口语,表转折)
- 追凉:乘凉(回忆战前安宁生活)
- 抚事:思量眼前事
- 糟床:榨酒器具(”注”指酒液流出,想象之词)
- 迟暮:晚年(暗含壮志难酬之悲)
译文
晚年被迫苟且求生,回家也少有欢愉。
幼子紧紧缠在膝边,怕我再次离家远去。
回忆从前喜欢纳凉,常绕着池边树散步。
如今北风呼啸凛冽,思虑万千心如煎煮。
幸而知道庄稼已收,恍惚听见糟床酒注。
如今姑且畅饮几杯,暂借酒慰藉迟暮。
背景
时间:757年秋(与《北征》《羌村·其一》同期)
处境:杜甫从凤翔回鄜州探亲,发现家中极度贫困
诗眼:通过”酒”的意象,展现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
关联性:
其一写”重逢之惊”,其二写”居家之痛”,其三写”邻里之情”
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形成”乱世vs治世”的归家对比
赏析
- 情感张力
表层:亲子温情(”娇儿不离膝”)
深层:
时代悲剧:”迫偷生”三字刺穿盛唐士人的尊严
心理矛盾:酒能”慰迟暮”,却解不了”煎百虑” - 艺术手法
今昔对比:
过去(安史之乱前)现在(战乱中)
池边树追凉 北风劲吹
闲适 百虑煎心
反常细节:
孩子”畏我复却去”:非依恋而是恐惧,暗示诗人多次被迫离家 - 诗眼精析
“糟床注”:
实无酒可饮(参见《羌村·其三》”手中各有携”需邻人赠酒)
虚写醉梦:与李白”五花马,千金裘”的豪饮形成苦难对照
评价
- 古代
王嗣奭:”写娇儿畏人去,一字一血泪”
金圣叹:”‘迫偷生’三字,曲尽乱世君子心事” - 现代
闻一多:”比《月夜》更残酷的’乱世亲子图'”
叶嘉莹:”用家常酒事承载士人精神崩塌” - 文学史地位
开创”以酒写忧”新范式,影响李商隐《无题》(”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苦闷先声)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