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题郑氏东亭

杜甫

huá tíng rù cuì wēi, qiū rì luàn qīng huī.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bēng shí yī shān shù, qīng lián yè shuǐ yī.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zǐ lín chōng àn yuè, cāng sǔn hù cháo guī.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xiàng wǎn xún zhēng lù, cán yún bàng mǎ fēi.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介绍

词句注释
⑴郑氏东亭:作者题下原注:“在新安界。”新安县,属河南。郑氏,一说是驸马郑潜曜。
⑵翠微:青绿色的山色。
⑶欹(qī):斜倚。
⑷清:一作“晴”。水衣:水面上苔藻类植物。
⑸隼(sǔn):一种猛禽。
⑹向晚:傍晚。寻:循着。
白话译文
华美的亭台立于青翠的山色里,秋天阳光的照射惊扰了清晖。
崩裂的巨石斜倚着山树,清清的涟漪荡漾着水衣。
霞光下被映成紫色的鱼儿冲岸跳跃,暮色中苍鹰护巢而归。
游罢山亭天色已晚,我继续赶路,残云傍着马一齐奔飞。

《重题郑氏东亭》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杜甫此时身处东都洛阳,刚刚成家,且诗才渐渐为众人所知,与显贵秘书监李令问、驸马郑潜曜等有交往。此诗是咏洛阳西不远的新安县(今属河南)郑驸马园亭之作。

此诗描写郑氏东亭周围美好的秋色,虽是秋图,却一片生机。题作“重题”,则来此游赏、作诗不止一次。这别业有山有水,亭建山腰,鱼跃水面,鹰归云树,景物野旷,规模很大。由此可见唐代显贵奢豪之一斑。
此诗首联、颔联,借华亭翠微,借秋日清晖,借崩石山树,借清涟“水衣”等,一抒心中块垒。只是对这信息量颇大的众多景物,杜甫并未以“列锦式”静态呈现,而是用“入”“乱”“欹”“曳”四个动词嵌入其中。妙用动词,以一系列贴切精妙的动词,化静为动,点染激活,颇能体现杜甫炼字的功力。
颈联“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冲岸”已经写出写出鱼的跳突排涌,还意犹未尽,再以“跃”写其活泼跳脱;“护巢”写出鸟的疾飞急赴,再继之以“归”点出其归心似箭。写鱼写鸟,均用两动词勾勒点染,表现出杜甫笔力不同寻常——“下笔如有神”。而尾联写诗人于黄昏策马奔驰:“残云傍马飞”,一“傍”一“飞”,则写意般描绘出马逐云飞的高超意境。把一路驰骋中观山看水、逸兴遄飞的快意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著数动词,曲尽其妙——“此诗家练字法也。”《重题郑氏东亭》作为杜甫的又一首“快诗”,除了诗中所蕴涵的深沉思致,于写景会意中,善用动词而境界全出。这足以证明彼时杜甫,诗才已脱颖而出。

评价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顾宸云:“此诗得力,全在诗腰数实字。着一欹字,如见巉岩参错。着一曳字,宛然藻荇交横。曰护巢,则疾飞急赴,唯恐失巢。并鱼鸟精神,俱为写出,此诗家练字法也。”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