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夜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拼音

kè shuì hé céng zhe ,qiū tiān bú kěn míng 。
rù lián cán yuè yǐng ,gāo zhěn yuǎn jiāng shēng 。
jì zhuō wú yī shí ,tú qióng zhàng yǒu shēng 。
lǎo qī shū shù zhǐ ,yīng xī wèi guī qíng 。

注释

  1. 客夜:旅居他乡的夜晚。
  2. 著:入睡。
  3. 不肯明:形容秋夜漫长,天亮得晚。
  4. 残月:将落的月亮。
  5. 远江声:远处江水的声音。
  6. 计拙:谋生无方。
  7. 途穷:处境困窘。
  8. 友生:朋友。
  9. 老妻:指杜甫妻子杨氏。
  10. 未归情:未能归家的苦衷。

译文

客居异乡难以入眠,秋夜漫长迟迟不亮。
残月的清光透入帘内,枕上传来远处江声。
谋生无方缺衣少食,穷途末路全靠友朋。
给老妻写下数页家书,她该明白我未归的苦衷。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秋,杜甫时年五十一岁,因成都兵乱携家避往梓州(今四川三台)。这是诗人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客居他乡、生计艰难的处境,以及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赏析

  1. 失眠之夜的细腻刻画:前四句通过”不肯明”的秋夜、”残月影”和”远江声”等意象,生动再现了诗人辗转难眠的客夜情景。
  2. 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计拙无衣食”直白道出生活窘迫,”仗友生”则体现诗人对友情的依赖。
  3. 家书寄情的含蓄表达:结尾处”老妻书数纸”,将对家人的思念融入日常细节,情感真挚动人。
  4. 语言特色:全诗对仗工整而不显雕琢,”不肯明”等口语化表达增强了诗歌的亲切感。

评价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评:”写客夜情景,字字真切。”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结语淡而悲,杜公家书,字字血泪。”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