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拼音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

  1. 桃花水:春季桃花盛开时的江水
  2. 云帆:高耸如云的船帆
  3. 枫树林:暗指南方景物
  4. 避地:避难漂泊
  5. 适远:远行
  6. 沾襟:泪湿衣襟
  7. 老病:年老多病
  8. 君恩:指朝廷恩情
  9. 百年:一生
  10.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

译文

春江两岸桃花灼灼,白帆点点穿过枫林。
苟且偷生四处漂泊,远行途中泪湿衣襟。
年老多病还要南行,北望长安难忘君恩。
一生作诗自吟自苦,始终未遇真正知音。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春,杜甫晚年漂泊湖南期间。诗人从岳阳往长沙途中,面对春江美景却感怀身世,写下这首充满悲凉之情的作品。

赏析

这首《南征》以春日南行为背景,展现了杜甫晚年复杂深刻的精神世界:

  1. 意象运用的双重性:
    • 首联”桃花水””枫树林”描绘的明丽春景,与”偷生””沾襟”的悲苦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使哀情更显深刻。
    • “云帆”意象既写实景,又隐喻人生漂泊无定,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异曲同工。
  2. 情感表达的层次性:
    • 由自然景物(首联)到身世感慨(颔联)
    • 由现实处境(颈联)到生命反思(尾联)
      这种递进式抒情,构成完整的心理轨迹。
  3. 晚年诗风的典型体现:
    • “老病”与”君恩”的尖锐矛盾,展现杜甫”穷年忧黎元”的一贯品格
    • “歌自苦”三字浓缩其创作精神,与《江上值水如海势》”为人性僻耽佳句”遥相呼应
  4. 艺术手法的精妙:
    • 时空处理:”北望”(空间)与”百年”(时间)的交织
    • 声律特点:平仄协调中见顿挫,如”更沾襟”三字连用阴平声,营造哽咽效果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宋·刘辰翁《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结句悲甚,老杜一生,尽此十字。”
    • 明·钟惺《唐诗归》:”‘自苦’二字,道尽千古才人寂寞。”
    • 清·黄生《杜诗说》:”前半纪行,后半述怀,章法井然中见跌宕。”
  2. 近现代研究:
    • 闻一多《杜甫研究》指出此诗呈现的”双重孤独”:地理漂泊的孤独与精神不被理解的孤独
    • 钱钟书《谈艺录》认为”百年歌自苦”体现杜甫”将生命体验转化为艺术自觉”的创作观
  3. 文学史地位:
    • 代表杜甫晚期五律的成熟风格,与《登高》《旅夜书怀》并称”漂泊三绝”
    • 开创”以丽景写哀思”的新范式,影响李商隐《锦瑟》等后世作品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