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拼音
jǐn lǐ xiān shēng wū jiǎo jīn ,yuán shōu yù lì wèi quán pín 。
guàn kàn bīn kè ér tóng xǐ ,dé shí jiē chú niǎo què xùn 。
qiū shuǐ cái shēn sì wǔ chǐ ,yě háng qià shòu liǎng sān rén 。
bái shā cuì zhú jiāng cūn mù ,xiàng sòng chái mén yuè sè xīn 。
注释
- 南邻:指杜甫在成都草堂南边的邻居
- 锦里先生:对邻居的尊称,锦里即成都
- 乌角巾:黑色头巾,隐士装束
- 芋栗:芋头和栗子,代指农家作物
- 阶除:台阶
- 野航:野外的小船
- 恰受:刚好容纳
- 白沙:江边的白色沙地
- 柴门:简陋的木门
译文
南邻隐士戴着黑色头巾,园中收获芋栗不算赤贫。
惯见宾客孩童笑脸相迎,台阶觅食鸟雀毫不畏人。
秋日江水才深四五尺,野外小舟刚容两三人。
白沙翠竹映着江村暮色,月色中新送客到柴门。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秋,杜甫初居成都浣花草堂时期。诗中描写的”锦里先生”是杜甫在成都的邻居朱山人,一位隐士。作品展现了战乱时期难得的田园闲适生活。
赏析
- 人物刻画艺术:
- 以”乌角巾”这一典型服饰细节,勾勒出隐士形象
- “未全贫”的微妙表述,展现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 通过儿童、鸟雀的反应侧面烘托主人亲和力
- 空间叙事技巧:
- 前四句聚焦院落:从服饰到作物,从人际到自然
- 后四句拓展空间:由秋水野航到江村全景
- 形成由点到面的辐射式描写结构
- 意象组合特色:
- 色彩搭配:”白沙”与”翠竹”的清新对比
- 动静结合:静态的柴门与动态的相送
- 光影运用:暮色与新月的光影过渡
- 情感表达方式:
- 隐现战乱中的世外桃源意象
- 通过日常生活细节传递温暖人情
- 结尾”月色新”的开放式意境
评价
- 古代评点:
- 宋·刘辰翁:”寻常景事,写来何等雅致”
- 明·王嗣奭《杜臆》:”不着一字赞美,而主人之品自见”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写隐居之乐,后写相送之情”
- 诗学价值:
- 代表杜甫田园诗的另一种风格
- 开创”以细节见精神”的邻里题材写作范式
- 对后世”小人物”描写产生深远影响
- 现代解读:
- 朱自清认为体现了杜甫”平凡中见伟大”的观察力
- 钱钟书指出”未全贫”三字包含中国文人的物质哲学
- 文学史地位:
- 与《客至》并称杜甫”邻里双璧”
- 被列为唐代田园诗代表作之一
- 日本《唐诗选》评为”最具生活气息的杜诗”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