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歌十绝句·其二

杜甫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拼音

bái dì kuí zhōu gè yì chéng ,shǔ jiāng chǔ xiá hún shū míng 。
yīng xióng gē jù fēi tiān yì ,bà zhǔ bìng tūn zài wù qíng 。

注释

  1. 白帝: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
  2. 夔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重庆奉节
  3. 蜀江:长江流经蜀地的段落
  4. 楚峡:长江三峡在古代属楚地
  5. 混殊名:地理名称相互混杂
  6. 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备等割据势力
  7. 霸主并吞:指秦灭巴蜀等统一战争
  8. 物情:客观形势

译文

白帝城与夔州城各自分立,蜀地江水与楚地峡谷名称相混。
英雄割据一方并非天意,霸主统一天下在于时势。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是杜甫《夔州歌十绝句》第二首。诗人通过夔州地理名称的复杂性,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

赏析

  1. 地理与历史的交织:
    • 前两句写地理名称的混杂现象
    • 后两句转入历史规律的思考
    • 空间命名与时间变迁的辩证关系
  2. 历史观的表达:
    • 否定”天意”决定论
    • 强调”物情”(客观条件)的重要性
    • 体现杜甫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3. 语言艺术特色:
    • “混殊名”的”混”字准确传神
    • “非””在”的对比强化论点
    • 地名的并置产生历史纵深感
  4. 结构特点:
    • 前实后虚的构思
    • 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 在绝句中完成说理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宋·刘辰翁:”二十八字说尽兴亡之理”
    • 明·王嗣奭《杜臆》:”地理论而兼史论,绝句中所罕见”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二句写地理之杂,后二句写历史之变”
  2. 诗学价值:
    • 开创绝句中说理的范式
    • 发展地理诗歌的历史深度
    • 体现杜甫”以诗论史”的创作特点
  3. 现代解读:
    • 陈寅恪认为反映唐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意识
    • 钱钟书指出”混殊名”体现文化交融现象
  4. 文学史地位:
    • 杜甫历史观的诗化表达
    • 古代哲理绝句的代表作
    • 三峡文学中的思想性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