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歌十绝句·其三

杜甫

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
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拼音

qún xióng jìng qǐ wèn qián cháo ,wáng zhě wú wài jiàn jīn cháo 。
bǐ yà yú yáng jié yuàn hèn ,yuán tīng shùn rì jiù xiāo sháo 。

注释

  1. 群雄竞起:指安史之乱中各方势力并起
  2. 问前朝:追问前朝(玄宗朝)的过失
  3. 王者无外:真正的君王应天下一统
  4. 比讶:近来惊讶于
  5. 渔阳:安禄山起兵之地(今北京一带)
  6. 舜日:尧舜时代的太平盛世
  7. 箫韶:舜时的宫廷雅乐,代指盛世之音

译文

群雄并起追问前朝得失,圣王一统方显今朝气象。
近来惊诧渔阳积聚怨恨,原本听闻的是盛世乐章。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是杜甫《夔州歌十绝句》第三首。诗人借古讽今,反思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原因,表达对中兴局面的期待。

赏析

  1. 历史反思的深度:
    • 将安史之乱归因为”前朝”政策失误
    • “渔阳结怨恨”揭示边将坐大的隐患
    • 通过今昔对比寄托政治理想
  2. 艺术手法特色:
    • “问”字的诘问力度
    • “舜日箫韶”的理想化意象
    • 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效果
  3. 政治隐喻系统:
    • “群雄”暗指当时藩镇势力
    • “王者无外”讽喻代宗朝政
    • 音乐意象象征政治和谐
  4. 结构精巧性:
    • 前两句宏观历史视角
    • 后两句具体事件聚焦
    • 在绝句中完成历史论证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宋·黄鹤:”二十八字一部《春秋》笔法”
    • 明·王嗣奭《杜臆》:”前二句立论,后二句举证,绝句史论之祖”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比讶’二字,含蓄无限感慨”
  2. 诗学价值:
    • 开创绝句史论的新体裁
    • 发展诗歌的政治隐喻功能
    • 体现杜甫”以诗证史”的创作理念
  3. 现代解读:
    • 陈寅恪认为反映唐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钱钟书指出”箫韶”意象的文化记忆功能
  4. 文学史地位:
    • 杜甫政治诗的代表作
    • 古代咏史绝句的典范
    • 研究安史之乱后士人心态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