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拼音

qīng qiū mù fǔ jǐng wú hán ,dú xiǔ jiāng chéng là jù cán 。
yǒng yè jiǎo shēng bēi zì yǔ ,zhōng tiān yuè sè hǎo shuí kàn ?
fēng chén rěn rǎn yīn shū jué ,guān sāi xiāo tiáo háng lù nán 。
yǐ rěn líng pīng shí nián shì ,qiáng yí qī xī yī zhī ān 。

注释

  1. 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此处指严武的节度使幕府。
  2. 井梧:井边的梧桐树,象征清冷孤寂。
  3. 蜡炬残:蜡烛将尽,暗示长夜难眠。
  4. 永夜:长夜。
  5. 风尘荏苒:战乱岁月流逝。
  6. 伶俜(líng pīng):漂泊孤苦之态。
  7. 一枝安:化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喻暂得栖身。

译文

清秋时节幕府井边的梧桐透着寒意,我独宿江城,蜡烛已快燃尽。
长夜中号角声如悲鸣自言自语,高空的月色虽美却无人共赏。
战乱连绵音信断绝,关塞萧条归路艰难。
我已忍受十年漂泊孤苦,如今勉强移居幕府,暂求一枝之安。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杜甫时在成都严武幕府任参谋。安史之乱虽平,但吐蕃侵扰、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杜甫因生计所迫入幕,却深感拘束与孤独,诗中流露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漂泊的悲凉。

赏析

  1. 意象与意境:
    • 以“清秋”“井梧”“蜡炬”“角声”“月色”等意象,营造孤寂冷清的意境。
    • 对比“月色好”与“谁看”,凸显无人共鸣的孤独。
  2. 情感表达:
    • 尾联“伶俜十年”概括十年漂泊(安史之乱以来),强作“一枝安”实为无奈。
    • 隐含对幕府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田园的向往。
  3. 艺术手法:
    • 对仗工整(如“永夜角声”对“中天月色”),音律沉郁顿挫。
    • 融情于景,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紧密结合。

评价

  1.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此诗对结,悲壮苍凉,杜老独擅。”
  2. 《读杜心解》(清·浦起龙):“‘一枝安’三字凄然,非谓幕僚可托终身。”
  3.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此诗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代表作,反映其晚年心境。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