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拼音
suì mù yīn yáng cuī duǎn jǐng ,tiān yá shuāng xuě jì hán xiāo 。
wǔ gèng gǔ jiǎo shēng bēi zhuàng ,sān xiá xīng hé yǐng dòng yáo 。
yě kū qiān jiā wén zhàn fá ,yí gē shù chù qǐ yú qiáo 。
wò lóng yuè mǎ zhōng huáng tǔ ,rén shì yīn shū màn jì liáo 。
注释
- 阴阳:指日月。
- 短景:冬季日短,故称“短景”。
- 霁:雪停天晴。
- 鼓角:古代军中报时和发令的器具。
-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 野哭:战乱中百姓的哭声。
- 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
- 卧龙:指诸葛亮。
- 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军阀。
- 漫:徒然,空自。
译文
岁末时节,日月交替催短了白昼,
漂泊天涯,霜雪初停的寒夜漫长。
五更时分,鼓角声更显悲壮,
三峡水中,星河倒影随波荡漾。
荒野中传来千家恸哭,战乱未息,
几处渔樵唱起夷歌,更添凄凉。
诸葛亮与公孙述终归化作黄土,
世间人事与远方音书,只剩空虚寂寥。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当时安史之乱虽平,但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社会动荡。诗人漂泊西南,生活困顿,忧国忧民之情与身世飘零之感交织,遂于寒夜中写下这首七律。
赏析
- 时空交织:通过“岁暮”“寒宵”“五更”强化时间流逝,以“天涯”“三峡”拓展空间维度,烘托孤寂苍茫的意境。
- 视听结合:鼓角声、野哭声、夷歌为听觉意象,星河影、霜雪为视觉描写,虚实相生。
- 情感层次:由个人羁旅之愁(前两联)扩展到忧国忧民(后两联),最终升华至历史虚无的哲思(尾联)。
- 用典技巧:“卧龙”“跃马”对比,表达英雄终逝、功业成空的慨叹。
评价
- 明代胡应麟《诗薮》称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评:“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
- 近代学者普遍认为此诗是杜甫七律中“沉郁顿挫”风格的代表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