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拼音
yào tiáo yào jiǎ rùn qīng qīng ,sè guò zōng tíng rù cǎo tíng 。
miáo mǎn kōng shān cán qǔ yù ,gēn jū xì dì qiè chéng xíng 。
注释
- 药条药甲:指药用植物的枝干(条)和嫩芽(甲)
- 棕亭、草亭:杜甫草堂附近用棕榈和茅草搭建的亭子
- 惭取誉:因获得赞誉而感到惭愧
- 怯成形:因生长环境局促而难以茁壮成长
- 隙地:狭窄的空地
译文
药草的枝芽青翠欲滴,
那鲜润的绿色从棕亭蔓延到草亭。
满山幼苗使我惭愧获得赞誉,
根扎在狭窄之地更羞于长成。
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季,正值杜甫人生中相对安稳的成都草堂时期。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侵扰未止,中原地区仍动荡不安。此时严武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镇守蜀地,为杜甫提供了暂时的政治庇护。诗人寓居浣花溪畔的草堂,在战乱间隙获得了一段难得的平静生活。
这一时期杜甫的创作呈现出双重特性:一方面陶醉于”黄四娘家花满蹊”的田园情趣,另一方面仍保持着”戎马关山北”的忧患意识。《绝句四首》组诗正是这种复杂心境的产物,其四特别通过药草意象,折射出诗人在乱世中既珍惜安宁又忐忑不安的微妙心理。诗中”棕亭””草亭”等物象,生动再现了草堂周边的真实环境,而”惭取誉””怯成形”的情感投射,则暗含了杜甫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这种将日常景物与生命哲思相融合的创作方式,标志着诗人艺术造诣的成熟,也展现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文人特有的精神世界。
赏析
1. 艺术手法
- 色彩运用:”润青青”突出生命的鲜活力
- 空间转换:棕亭→草亭→空山→隙地,形成视觉延伸
- 拟人修辞:”惭””怯”赋予药草人格化特征
2. 思想内涵
- 表层:描写草药生长状态
- 深层:
- “惭取誉”:诗人对声誉的审慎态度
- “怯成形”:隐喻乱世中人才的生存困境
3. 情感表达
- 对自然生命的珍视
- 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谦卑心态
- 对成长环境的深刻思考
评价
- 明代王嗣奭《杜臆》:
“此公自况语,谦光可掬。” -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
“借物写怀,字字有寄托。” - 现代学者观点:
- 体现杜甫”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 展示唐代文人”以物喻己”的典型写法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