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拼音
qù guō xuān yíng chǎng ,wú cūn tiào wàng shē 。
chéng jiāng píng shǎo àn ,yōu shù wǎn duō huā 。
xì yǔ yú ér chū ,wēi fēng yàn zǐ xié 。
chéng zhōng shí wàn hù ,cǐ dì liǎng sān jiā 。
注释
- 水槛:临水的栏杆
- 去郭:远离城郭
- 轩楹:廊柱,代指草堂建筑
- 赊:遥远
- 澄江:清澈的锦江
- 平少岸:江水漫涨几与岸平
- 幽树:幽深的树木
译文
远离城郭廊柱开阔,
不见村野视野无涯。
锦江满涨漫过堤岸,
深树暮色缀满繁花。
细雨淅沥鱼儿跃出,
微风轻拂燕子斜飞。
成都城内十万人家,
此处唯有两三户炊烟。
背景
时间: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
地点:成都浣花溪草堂
背景:
- 安史之乱未平,中原动荡
- 杜甫在严武庇护下暂得安宁
心境: - 通过自然观察排遣忧思
- 展现乱世中难得的闲适情趣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成都草堂周边的春日景象,展现了杜甫晚年诗歌中特有的观察力和表现力。首联”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先构建了一个开阔的空间框架,通过”敞”和”赊”二字,不仅交代了草堂远离尘嚣的地理位置,更暗示了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羁绊的心理状态。
颔联”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转入具体景物描写,前句写江,后句写树,一横一纵,构成完整的空间维度。”平少岸”三字既准确捕捉了春水上涨的自然现象,又暗含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满溢;”晚多花”则以暮色中的繁花,象征了在艰难时世中依然绽放的生命力。
颈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以科学家般的精确和艺术家般的敏感,捕捉到鱼儿在细雨中的欢跃和燕子在微风中的斜飞。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更通过”出”和”斜”两个动词,将自然界的瞬间动态凝固为永恒的诗意。细雨与微风的轻柔,鱼儿与燕子的灵动,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尾联”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突然拉开视角,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城中的喧嚣繁华与草堂的宁静简朴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对照不仅突出了诗人选择的隐居生活,更暗示了他对世俗名利的疏离态度。数字”十万”与”两三”的夸张对比,强化了这种疏离感。
在艺术特色上,全诗以白描手法为主,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诗人巧妙地运用空间转换技巧,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回到宏观,形成回环往复的审美效果。在情感表达上,表面写的是闲适的田园生活,深层却蕴含着诗人对乱世的忧思和对生命的热爱。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完美融合的手法,正是杜甫晚年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评价
- 宋代刘辰翁:
“五、六句天然工妙,非画工所能及” - 明代王嗣奭《杜臆》:
“此诗如展米家山水,咫尺万里” - 清代黄生《杜诗说》:
“写景之妙,在虚实相生处得之”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