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拼音
shǔ tiān cháng yè yǔ ,jiāng kǎn yǐ cháo qíng 。
yè rùn lín táng mì ,yī gàn zhěn xí qīng 。
bú kān zhī lǎo bìng ,hé dé shàng fú míng 。
qiǎn bǎ juān juān jiǔ ,shēn píng sòng cǐ shēng 。
注释
- 蜀天:蜀地的天空
- 江槛:临江的栏杆
- 祗(zhī)老病:只是年老多病
- 浮名:虚名
- 涓涓酒:细流般的淡酒
- 深凭:深深寄托
译文
蜀地的天空常常夜雨连绵,
江边的栏杆到清晨已然放晴。
雨水滋润得树叶茂密、林塘葱郁,
衣衫枕席也被晴日晒得清爽干净。
我这老病之身已不堪重负,
何必还要追求那些虚名?
且小酌几口淡酒,
将余生深深寄托于此中。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夏,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时值严武奉召还朝,蜀中局势动荡,诗人既忧心时局,又深受糖尿病、风痹等疾病困扰。诗中夜雨朝晴的意象,既是对成都多雨气候的真实写照,也隐喻着诗人对人生阴晴不定的深刻感悟。
赏析
全诗以细腻的天气变化为线索,展现了杜甫晚年特有的生活哲学。前四句写景:”夜雨”与”朝晴”的对比,构成时间维度上的流转;”叶润”与”衣干”的对照,则形成空间维度上的呼应。这种阴晴转换的描写,既体现杜甫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又暗含人生境遇无常的哲理。
后四句转入抒情。”不堪”二句以否定句式直抒胸臆,其中”祗”字精准传达出诗人对老病缠身的无奈,”何得”的反问则表明其超脱名利的决心。尾联”浅把”与”深凭”形成巧妙对仗,浅酌淡酒与深寄余生之间,构成行为与情感的张力,最终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该诗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炼字精到,”润””干”等动词使景物描写极具质感;二是转折自然,前四句的景物铺垫与后四句的情感抒发浑然一体;三是意境深远,在简朴的生活场景中寄托深刻的人生思考。
评价
- 明·王嗣奭《杜臆》评:”前写景,后写怀,景中含情,怀中有景。”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称:”‘浅把”深凭’四字,写尽晚年心境。”
- 现代学者葛晓音指出:”此诗将日常生活诗化,开创了宋人’以俗为雅’的先声。”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