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拼音

kuí fǔ gū chéng luò rì xié ,měi yī běi dòu wàng jīng huá 。
tīng yuán shí xià sān shēng lèi ,fèng shǐ xū suí bā yuè chá 。
huà shěng xiāng lú wéi fú zhěn ,shān lóu fěn dié yǐn bēi jiā 。
qǐng kàn shí shàng téng luó yuè ,yǐ yìng zhōu qián lú dí huā 。

注释

  1. 夔府:夔州都督府,今重庆奉节
  2. 北斗:北斗星,代指长安方向(古人认为北斗星指向帝都)
  3. 京华:京城长安
  4. 听猿:三峡多猿,其声哀切
  5. 奉使:指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曾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6. 八月槎:典出《博物志》,喻指入朝为官的机会
  7. 画省:尚书省,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属尚书省)
  8. 香炉:尚书省官员值夜时用的熏炉
  9. 伏枕:卧病
  10. 粉堞:白色女墙
  11. 悲笳:悲凉的胡笳声
  12. 藤萝月:透过藤萝的月光
  13. 芦荻:芦苇和荻花

译文

夔州孤城映照落日斜晖,我常依北斗方位眺望长安。
听到猿啼真让我潸然泪下,曾想随严武还朝却终成空幻。
尚书省的香炉已远离病榻,城楼白墙外隐约传来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间漏下的月光,已映照在沙洲前的芦荻花上。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是《秋兴八首》第二首。杜甫时在夔州,回忆严武表荐自己为官的往事,抒发报国无门、思念长安的悲慨。

赏析

  1. 时空交错艺术:
    • 空间:夔州(实)—长安(虚)
    • 时间:落日(今)—八月槎(昔)
    • 现实与回忆的叠映
  2. 意象系统构建:
    • 自然意象:落日、北斗、猿声、月光
    • 人文意象:孤城、香炉、粉堞、芦荻
    • 典故意象:八月槎(喻仕途机遇)
  3. 情感表达特色:
    • “每依”体现执着的长安情结
    • “实下”与”虚随”的虚实对照
    • 尾联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4. 对仗艺术:
    • 工对:”听猿”对”奉使”
    • 借对:”画省”(官职)对”山楼”(景物)
    • 句中对:”藤萝月”与”芦荻花”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宋·刘辰翁:”‘每依北斗’四字,写尽忠爱”
    • 明·王嗣奭《杜臆》:”‘实下”虚随’,一字一泪”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三联皆情语,结以景语”
  2. 诗学价值:
    • 发展七律的时空叙事技巧
    • 深化典故的抒情功能
    • 体现杜诗”顿挫”的美学特征
  3. 现代解读:
    • 陈贻焮关注”北斗”体现的都城情结
    • 叶嘉莹分析”八月槎”典故的创造性使用
    • 宇文所安研究诗中光影的象征意义
  4. 文学史地位:
    • 杜甫七律代表作之一
    • 古代政治抒情诗的典范
    • 研究士人政治心态的经典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