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拼音

sì yì céng yóu chù ,qiáo lián zài dù shí 。
jiāng shān rú yǒu dài ,huā liǔ zì wú sī 。
yě rùn yān guāng báo ,shā xuān rì sè chí 。
kè chóu quán wéi jiǎn ,shě cǐ fù hé zhī ?

注释

  1. 后游:重游故地
  2. 寺:指新津县修觉寺
  3. 怜:爱惜
  4. 有待:有所期待
  5. 无私:毫无保留地展现
  6. 烟光薄:雾气淡薄
  7. 沙暄:沙地温暖
  8. 复何之:还能去哪里

译文

修觉寺是我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再次踏上小桥时更觉亲切。
江山仿佛在等待我的重访,
花柳也无私地展现它们的美景。
原野湿润,晨雾轻笼,
沙地温暖,阳光和煦。
作为游子的愁绪全然消散,
除了这里,我还能去哪里呢?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期间。诗人曾于前一年游览新津县修觉寺,此次重游,正值安史之乱后期,中原动荡,而蜀地相对安定。诗中反映了杜甫在漂泊生涯中寻得暂时安宁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重游故地的独特视角,展现了杜甫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首联”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通过”忆”与”怜”二字,将过去与现在的体验巧妙连接,奠定了怀旧与珍视的双重情感基调。

颔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是千古名句。诗人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江山以人性化的期待,花柳则被描绘成无私的奉献者。这种艺术处理既表现了自然的亲切感,又暗含了诗人对纯真本性的向往。

颈联”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转向细腻的景物描写。”润”与”暄”二字精准捕捉了春日清晨的特有质感,薄雾与迟日构成一幅朦胧而温暖的水墨画卷,体现了杜甫观察自然的非凡功力。

尾联”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直抒胸臆。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后,诗人在这片宁静的山水间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全为减”三字生动表现了愁绪消散的过程,而反问句式更强化了此处对诗人的特殊意义。

全诗结构严谨,由回忆引入,经景物铺陈,至情感升华,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验过程。语言清新自然,对仗工稳而不板滞,体现了杜甫后期诗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评价

  1. 明·王嗣奭《杜臆》:”‘有待’、’无私’四字,写尽山水性情。”
  2.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触景成咏,随时写怀,此老晚年诗境。”
  3. 现代学者叶嘉莹:”杜甫将个人记忆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创造了独特的’重游诗’范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