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拼音
jiāng yuè qù rén zhī shù chǐ ,fēng dēng zhào yè yù sān gèng 。
shā tóu xiǔ lù lián quán jìng ,chuán wěi tiào yú bō là míng 。
注释
- 漫成:即兴写成
- 风灯:防风灯
- 联拳:鹭鸟蜷缩的样子
- 拨剌(bō là):鱼跃水声
- 欲三更:将近半夜
译文
江中月影离人不过数尺,
船头风灯照亮深夜将到三更。
沙滩上白鹭蜷缩安睡,
船尾处鱼儿跃水”拨剌”作响。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漂泊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时值安史之乱后,诗人沿长江漂泊,在孤舟夜泊时即兴写下这首小诗,记录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江夜。
赏析
这首即景小诗展现了杜甫晚年诗艺的纯熟境界。全诗以四个精巧的特写镜头,构建出立体的江夜空间:
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以夸张手法写月影之近,”数尺”的精准度量既写实又写意,将天边的月亮拉入个人化的审美空间。次句”风灯照夜欲三更”转向人工光源,防风灯与自然月光形成冷暖对照,”欲三更”的模糊时间更添静谧感。
后两句转入动物描写:”宿鹭联拳静”以白鹭蜷缩的形态写静,”跳鱼拨剌鸣”以鱼跃水声写动。这一静一动的对比,不仅符合夜间的自然规律(鸟类安眠、鱼类夜游),更通过”拨剌”这个拟声词,让读者仿佛亲闻其声,体现了杜甫观察自然的细致入微。
在艺术手法上,该诗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空间层次分明(江中→船头→沙岸→船尾);二是感官体验丰富(视觉的月与灯,听觉的鱼跃声);三是动静相宜的构图艺术。短短四句,展现了一个自足而鲜活的生态世界。
评价
- 明·王嗣奭《杜臆》:”二十八字中,有画、有声、有时、有景,真天趣流动。”
- 清·黄生《杜诗说》:”即小见大,咫尺万里,此老绝技。”
- 现代学者袁行霈:”杜甫将瞬间感受永恒化,开创了古典诗歌中的’刹那永恒’美学范式。”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