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拼音
kūn míng chí shuǐ hàn shí gōng ,wǔ dì jīng qí zài yǎn zhōng 。
zhī nǚ jī sī xū yè yuè ,shí jīng lín jiǎ dòng qiū fēng 。
bō piāo gū mǐ chén yún hēi ,lù lěng lián fáng zhuì fěn hóng 。
guān sāi jí tiān wéi niǎo dào ,jiāng hú mǎn dì yī yú wēng 。
注释
- 昆明池:汉武帝为征昆明国在长安西南开凿的人工湖,此处借指唐玄宗扩建的皇家池苑
- 汉时功:汉武帝的武功
- 武帝:汉武帝,暗喻唐玄宗
- 织女:昆明池畔的织女石像
- 石鲸:池中石刻鲸鱼
- 菰米:水生植物菰的果实
- 莲房:莲蓬
- 关塞:指夔州险峻的山川
- 鸟道:只有飞鸟能过的险路
- 渔翁:杜甫自喻
译文
昆明池水见证汉武之功,武帝旌旗似在眼前飘动。
织女石像空对月夜虚掷机杼,石鲸鳞甲在秋风中似欲游动。
波浪漂荡菰米如黑云沉水,寒露冷凝莲房坠下粉红花瓣。
夔州关塞高入云霄唯有鸟道,我如渔翁漂泊在这茫茫江湖中。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是《秋兴八首》第七首。杜甫借汉武帝昆明池的典故,暗讽唐玄宗好大喜功导致安史之乱,并抒发自己漂泊江湖的感慨。
赏析
- 典故隐喻系统:
- 以汉武暗喻玄宗的开边政策
- “织女”象征废弃的民生
- “石鲸”暗示虚张的武力
- 意象群构建:
- 历史意象:昆明池、武帝旌旗
- 自然意象:菰米、莲房、鸟道
- 自我意象:渔翁(漂泊的诗人)
- 色彩运用艺术:
- “黑”(菰米)与”红”(莲房)的强烈对比
- “虚夜月”的冷色调
- “旌旗”的褪色想象
- 空间结构:
- 前六句写长安昆明池(虚景)
- 后两句写夔州现实(实景)
- 通过”极天””满地”形成空间张力
评价
- 古代评点:
- 宋·黄庭坚:”‘虚夜月”动秋风’,不着一字批评而讽意自见”
- 明·王嗣奭《杜臆》:”结句自喻,孤寂中见气骨”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六句皆讽玄宗,后二句始自伤”
- 诗学价值:
- 发展咏史诗的隐喻技巧
- 深化意象的象征功能
- 体现杜甫”微而显”的讽刺艺术
- 现代解读:
- 陈贻焮关注诗中反映的玄宗扩张政策
- 袁行霈分析”织女””石鲸”意象的多重寓意
- 宇文所安研究空间对比的心理效应
- 文学史地位:
- 杜甫讽喻诗的代表作
- 古代政治咏史诗的典范
- 研究唐代由盛转衰的重要文本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