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拼音
lán fēng zhǎng yǔ qiū fēn fēn ,sì hǎi bā huāng tóng yī yún 。
qù mǎ lái niú bú fù biàn ,zhuó jīng qīng wèi hé dāng fèn ?
hé tóu shēng ěr shǔ suì hēi ,nóng fū tián fù wú xiāo xī 。
chéng zhōng dòu mǐ huàn qīn dāo ,xiàng xǔ níng lùn liǎng xiàng zhí ?
注释
- 阑风长雨:连绵不断的秋风秋雨
- 四海八荒:普天之下
- 同一云:被同一雨云笼罩
- 去马来牛:典出《庄子》”泾渭分明”典故的反用
- 浊泾清渭:泾水浊,渭水清,此处指是非混淆
- 禾头生耳:谷物因久雨发芽如耳状
- 黍穗黑:黍子穗因霉变发黑
- 无消息:指农作物绝收
- 衾裯:被褥
- 相许:交易约定
- 两相值:等价交换
译文
秋风秋雨连绵不绝纷纷而下,普天之下都被阴云笼罩。
牛马模糊难以分辨,浊泾清渭何时才能分明?
谷穗发芽如耳黍粒霉变发黑,农夫农妇欲哭无泪。
城中一斗米可换被褥,这样的交易哪管是否等价?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贬官华州期间。时值关中大旱后又遭霖雨,庄稼绝收,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诗人目睹灾情写下这组纪实诗作。
赏析
- 灾难图景的立体呈现:
- 空间广度:”四海八荒”的全面受灾
- 自然异象:”禾头生耳”的细节特写
- 社会危机:”斗米换衾”的经济崩溃
- 政治隐喻系统:
- “浊泾清渭”暗指朝政混乱
- “不复辨”讽刺是非不分
- “同一云”喻指政治黑暗笼罩
- 语言艺术特色:
- “阑风长雨”的连绵词效果
- “生耳””穗黑”的具象化描写
- “宁论”的反问力度
- 结构特点:
- 前四句写自然灾象
- 后四句写社会后果
- 由天灾及人祸的递进
评价
- 古代评点:
- 宋·黄彻:”‘禾头生耳’四字,写尽农伤”
- 明·王嗣奭《杜臆》:”结句质而痛,乐府遗响”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写雨灾,后写民困”
- 诗学价值:
- 发展诗歌的灾难书写范式
- 深化比兴手法的批判功能
- 体现杜甫”诗史”的纪实精神
- 现代解读:
- 历史学家视为关中气候变迁的重要文献
- 经济学家研究诗中反映的唐代物价
- 生态批评家关注自然灾害的文学表现
- 文学史地位:
-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 古代灾害诗的经典文本
- 研究唐代社会经济的一手资料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