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拼音
zhǎng ān bù yī shuí bǐ shù ?fǎn suǒ héng mén shǒu huán dǔ 。
lǎo fū bú chū zhǎng péng hāo ,zhì zǐ wú yōu zǒu fēng yǔ 。
yǔ shēng sōu sōu cuī zǎo hán ,hú yàn chì shī gāo fēi nán 。
qiū lái wèi céng jiàn bái rì ,ní wū hòu tǔ hé shí gàn ?
注释
- 布衣:平民,杜甫自称
- 比数:相提并论
-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居所
- 环堵:四面土墙
- 老夫:杜甫自称,时年48岁
- 蓬蒿:野草
- 稚子:幼子宗武
- 飕飕:风雨声
- 胡雁:北方南飞的大雁
- 后土:大地
译文
我这长安布衣谁还理会?反锁柴门困守破屋四壁。
老夫久不出门阶生野草,幼子天真无忧风雨中嬉戏。
雨声飕飕催来早到的寒意,胡雁翅膀沾湿难以高飞。
入秋以来未曾见过晴日,泥泞的大地何时才能干爽?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是《秋雨叹三首》最后一首。杜甫贬官华州后弃官西行,暂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描写秋雨连绵中的困顿生活,隐喻政治环境的压抑。
赏析
- 自我形象的塑造:
- “布衣”与”衡门”的平民定位
- “老夫”与”稚子”的亲情对照
- “不出”与”无忧”的心态反差
- 隐喻系统的构建:
- “胡雁”象征志士受挫
- “未见白日”暗指政治黑暗
- “泥污后土”喻指国家困境
- 语言艺术特色:
- “飕飕”的听觉摹写
- “长蓬蒿”的荒芜意象
- “何时干”的绝望诘问
- 情感递进层次:
- 首联:自我边缘化的无奈
- 颔联:父与子的生存对比
- 颈联:自然界的困境象征
- 尾联: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评价
- 古代评点:
- 宋·刘辰翁:”‘稚子无忧’四字,乐处正是悲极”
- 明·王嗣奭《杜臆》:”结句一问,泪血迸溅”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四自伤,后四忧世”
- 诗学价值:
- 发展家庭题材的抒情深度
- 深化象征手法的多层运用
- 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成熟风格
- 现代解读:
- 社会学家关注诗中反映的士人阶层困境
- 心理学家分析”稚子无忧”的防御机制
- 生态批评家研究气候描写的政治隐喻
- 文学史地位:
- 杜甫秦州诗的代表作
- 古代知识分子处境的经典写照
- 研究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心态的重要文本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