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拼音
nián nián zhì rì zhǎng wéi kè ,hū hū qióng chóu ní shā rén 。
jiāng shàng xíng róng wú dú lǎo ,tiān biān fēng sú zì xiàng qīn 。
zhàng lí xuě hòu lín dān hè ,míng yù cháo lái sàn zǐ chén 。
xīn shé cǐ shí wú yī cùn ,lù mí hé chù jiàn sān qín 。
注释
- 至日:冬至日
- 长为客:长期漂泊异乡
- 忽忽:恍惚失意貌
- 泥(nì):纠缠、困扰
- 形容:容貌身形
- 风俗:指冬至节庆习俗
- 杖藜:拄着藜杖
- 丹壑:红色山谷(可能指夔州赤甲山)
- 鸣玉:官员玉佩碰撞声,代指朝会
- 紫宸:唐代大明宫紫宸殿
- 心折:心碎
- 三秦:关中地区(代指长安)
译文
年年冬至都漂泊在外,穷愁恍惚纠缠得要命。
江边独行只有我衰老,远方人们正欢度佳节。
雪后拄杖漫步红山谷,遥想长安朝会玉佩鸣。
此刻心碎成片片零落,迷途不知何处见长安。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冬至,杜甫时居夔州。诗人逢冬至佳节,对比朝廷庆典与自己漂泊境遇,抒发思乡忧国之情。
赏析
- 时空对照艺术:
- 时间:冬至节令的特殊性
- 空间:夔州(实)与长安(虚)的并置
- “鸣玉”与”杖藜”的阶级对比
- 自我形象的塑造:
- “独老”的衰老意象
- “杖藜”的隐逸姿态
- “心折”的情感强度
- 语言锤炼特色:
- “泥杀人”的口语化表达
- “无一寸”的量化悲痛
- “见三秦”的地理象征
- 结构特点:
- 前四句写现实处境
- 后四句转入精神追求
- 由实入虚的抒情路径
评价
- 古代评点:
- 宋·刘辰翁:”‘心折’句,古今羁旅诗之最”
- 明·王嗣奭《杜臆》:”‘泥杀人’三字,写穷愁入骨”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四冬至客情,后四长安遥忆”
- 诗学价值:
- 发展节令诗的抒情深度
- 深化空间并置的表现手法
- 体现杜甫晚期律诗的顿挫之美
- 现代解读:
- 文化人类学家关注冬至民俗的文学表现
- 地理学家研究诗中空间意识的建构
- 心理学家分析”心折”的情感机制
- 文学史地位:
- 杜甫节令诗的代表作
- 古代冬至题材的经典文本
- 研究士人空间记忆的重要案例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