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拼音
tiān shí rén shì rì xiàng cuī ,dōng zhì yáng shēng chūn yòu lái 。
cì xiù wǔ wén tiān ruò xiàn ,chuī jiā liù gùn dòng fú huī 。
àn róng dài là jiāng shū liǔ ,shān yì chōng hán yù fàng méi 。
yún wù bú shū xiāng guó yì ,jiāo ér qiě fù zhǎng zhōng bēi 。
注释
- 小至: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
- 阳生:冬至阳气初生
- 五纹:五色彩线(唐代宫女冬至后添线刺绣)
- 弱线:因日长增加的绣线量
- 吹葭:古代用葭莩灰测节气
- 六琯:六律管(候气仪器)
- 浮灰:葭灰从律管中飞出
- 岸容:河岸景象
- 待腊:等待腊月
- 云物:景物
- 覆:倾覆,指饮酒
译文
天时人事日日催迫,冬至阳气生春天又将回。
宫女添线刺绣五彩纹样,律管吹动葭灰飞出来。
河岸等待腊月舒展柳枝,山峦冲破寒意欲放梅花。
景物与故乡并无不同,叫孩子且斟满手中酒杯。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冬至前后,杜甫时居夔州。诗人观察冬至物候变化,在异乡感受节气更替,抒发对生命循环的感悟。
赏析
- 节气文化的诗意呈现:
- “添弱线”反映唐代宫廷习俗
- “动浮灰”记录古代天文测量
- 将科技活动转化为审美意象
- 自然观察的敏锐性:
- “舒柳”的潜在动态
- “放梅”的生命张力
- 通过植物感知气候变迁
- 情感表达艺术:
- “日相催”的紧迫感
- “不殊”与”异”的矛盾统一
- “且覆杯”的复杂心境
- 对仗艺术:
- 人文对:”刺绣”对”吹葭”
- 自然对:”岸容”对”山意”
- 时空对:”待腊”(时间)对”冲寒”(状态)
评价
- 古代评点:
- 宋·刘辰翁:”‘欲放梅’三字,写尽春前消息”
- 明·王嗣奭《杜臆》:”结句强自宽解,正见其愁”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四冬至典故,后四夔州即景”
- 诗学价值:
- 发展节气诗的知识维度
- 深化即景抒情的表现力
- 体现杜甫”以学问为诗”的特点
- 现代解读:
- 科技史家关注诗中天文测量记载
- 生态学家研究物候描写的准确性
- 人类学家分析节日仪式的文学表现
- 文学史地位:
- 杜甫节令诗代表作
- 古代冬至诗的经典文本
- 研究唐代科学文化的珍贵资料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