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五首·其三

杜甫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
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
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拼音

jiù yǔ sū sī yè ,jiān suí zhèng guǎng wén 。
cǎi huā xiāng fàn fàn ,zuò kè zuì fēn fēn 。
yě shù gē hái yǐ ,qiū zhēn xǐng què wén 。
huān yú liǎng míng mò ,xī běi yǒu gū yún 。

注释

  1. 苏司业:苏源明,曾任国子司业
  2. 郑广文:郑虔,曾任广文馆博士
  3. 泛泛:形容花香浮动
  4. 秋砧:秋日捣衣声
  5. 冥漠:渺茫无迹
  6. 孤云:杜甫自喻

译文

往昔与苏司业同游,常伴郑广文共饮。
采摘菊花香气浮动,座中宾客醉意醺醺。
在野树下倚靠吟唱,酒醒时闻秋日砧声。
欢愉时光已成渺茫,唯见西北孤云飘零。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是《九日五首》第三首。杜甫在夔州追忆与好友苏源明、郑虔共度的重阳佳节,对比当下孤寂处境,抒发对亡友的思念。

赏析

  1. 记忆重构艺术:
    • 嗅觉记忆:”香泛泛”
    • 听觉记忆:”醉纷纷””歌””砧声”
    • 空间记忆:”野树””坐客”
  2. 意象对比系统:
    • 往昔:花香、醉客、欢歌
    • 现今:秋砧、孤云、冥漠
    • 通过感官意象营造今昔反差
  3. 情感表达特色:
    • “旧与””兼随”的亲密感
    • “两冥漠”的虚无感
    • “孤云”的自我象征
  4. 结构特点:
    • 前六句追忆往昔
    • 后两句回归现实
    • 突然转折增强情感冲击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宋·刘辰翁:”‘两冥漠’三字,写尽存殁之感”
    • 明·王嗣奭《杜臆》:”结句孤云自比,淡而悲”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六忆旧游,后二伤孤寂”
  2. 诗学价值:
    • 发展怀人诗的记忆书写
    • 深化意象的感官唤起功能
    • 体现杜甫晚期”简淡”诗风
  3. 现代解读:
    • 心理学家关注诗中记忆的感官重构
    • 音乐学家研究”歌””砧”的声音景观
    • 现象学家分析”孤云”的存在隐喻
  4. 文学史地位:
    • 杜甫怀友诗代表作
    • 古代悼亡诗的独特类型
    • 研究唐代文人交往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