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
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
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
拼音
gù lǐ fán chuān jú ,dēng gāo sù chǎn yuán 。
tā shí yī xiào hòu ,jīn rì jǐ rén cún 。
wū xiá pán jiāng lù ,zhōng nán duì guó mén 。
xì zhōu shēn wàn lǐ ,fú zhěn lèi shuāng hén 。
注释
- 樊川:长安城南杜陵附近,杜甫祖居地
- 素浐:浐水支流,在长安东郊
- 他时:往昔
- 蟠江:长江在巫峡蜿蜒如蟠龙
- 终南:终南山,在长安南
- 国门:都城之门
- 系舟:停泊的船只(指漂泊夔州)
- 伏枕:卧病
译文
故乡樊川的菊花,应已开遍浐水源头。
当年同游的欢笑后,如今还有几人健在?
巫峡蜿蜒的长江路,遥对着长安的终南。
漂泊万里系舟江岸,卧病中泪流双颊。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是《九日五首》第四首。杜甫在夔州卧病,回忆长安故里重阳景况,感慨旧友凋零,抒发万里乡愁。
赏析
- 空间并置艺术:
- 地理对位:樊川(长安)⇄ 巫峡(夔州)
- 水系对应:浐水(记忆)⇄ 长江(现实)
- 山岳呼应:终南山(故国)⇄ 巫山(异乡)
- 生命意识表达:
- “几人存”的生死诘问
- “一笑”与”泪痕”的情感对照
- “万里”与”双痕”的数量反差
- 语言锤炼特色:
- “蟠”字活化长江形态
- “对”字构建空间对话
- “系””伏”的羁旅状态
- 结构特点:
- 前四句:时间维度(今昔)
- 后四句:空间维度(远近)
- 结句聚焦身体细节
评价
- 古代评点:
- 宋·刘辰翁:”‘几人存’三字,字字血泪”
- 明·王嗣奭《杜臆》:”结句写病态如画,痛极”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四忆故里,后四写客途”
- 诗学价值:
- 发展怀乡诗的空间叙事
- 深化数字的抒情功能(几人/万里/双痕)
- 体现杜甫”咫尺万里”的艺术概括力
- 现代解读:
- 地理学家关注诗中空间认知模式
- 社会学家研究”几人存”反映的战乱伤亡
- 现象学家分析”泪双痕”的身体现象学
- 文学史地位:
- 杜甫乡愁诗代表作
- 古代生命意识诗的经典
- 研究安史之乱后人口变迁的佐证文本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