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掉头纱帽仄,曝背竹书光。
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
稀疏小红翠,驻屐近微香。
拼音
lǐ lè gōng wú duǎn ,shān lín yǐn xìng zhǎng 。
diào tóu shā mào zè ,pù bèi zhú shū guāng 。
fēng luò shōu sōng zǐ ,tiān hán gē mì fáng 。
xī shū xiǎo hóng cuì ,zhù jī jìn wēi xiāng 。
注释
- 礼乐:指儒家礼乐教化
- 攻吾短:暴露我的短处
- 引兴长:引发悠长的兴致
- 纱帽仄:歪戴隐士帽
- 曝背:晒太阳暖背
- 竹书:竹简书籍
- 蜜房:蜂巢
- 驻屐:停下脚步
译文
儒家礼乐总让我自惭形秽,
山林野趣却使我兴致悠长。
歪戴着隐士纱帽不修边幅,
晒着背阅读竹简上的文章。
秋风吹落松子正好收集,
天寒时节割取蜂巢蜜糖。
稀疏的红花绿叶之间,
停下脚步细嗅淡淡幽香。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杜甫寓居夔州瀼西时期。时年56岁的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又逢吐蕃入侵,在蜀地过着漂泊生活。诗中反映了诗人晚年远离政治,亲近自然的心境转变。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晚年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前两句通过”礼乐”与”山林”的对比,表明诗人对仕途的疏离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掉头纱帽仄”四句以白描手法刻画了诗人的日常生活:歪戴纱帽、晒背读书、采集松子、割取蜂蜜,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杜甫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最后两句以”小红翠”和”微香”作结,在细微处见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感体察。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礼乐”与”山林”形成精神追求的对立,”风落”与”天寒”构成季节特征的呼应。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体现了杜甫晚年诗歌”渐老渐熟”的艺术境界。
评价
明代王嗣奭《杜臆》评此诗:”写野人真趣,字字从肺腑流出。”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此诗见公晚年性情,愈朴愈真。”现代学者认为这是杜甫将日常生活诗化的典型之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