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潜鳞输骇浪,归翼会高风。
砧响家家发,樵声个个同。
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
拼音
Yuǎn àn qiū shā bái,lián shān wǎn zhào hóng。
Qián lín shū hài làng,guī yì huì gāo fēng。
Zhēn xiǎng jiā jiā fā,qiáo shēng gè gè tóng。
Fēi shuāng rèn qīng nǚ,cì bèi gé nán gōng。
注释
- 远岸秋沙白:远处水岸边的沙滩被秋色染白。
- 连山晚照红:连绵的山峦在夕阳余晖中呈现红色。
- 潜鳞输骇浪:“潜鳞”指水中鱼群,“骇浪”指汹涌波涛,暗喻人生风波。
- 归翼会高风:“归翼”指归鸟,“高风”指强劲的风,象征机遇或挑战。
- 砧响家家发: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砧:捣衣石)。
- 樵声个个同:樵夫砍柴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声音相似。
- 飞霜任青女:“青女”为神话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此处代指寒霜降临。
- 赐被隔南宫:“赐被”指皇帝赏赐的棉被;“南宫”指尚书省或南方宫殿,暗含仕途失意之意。
译文
远处水岸沙滩一片雪白,群山沐浴在落日的绯红里。
游鱼躲避汹涌的浪涛,飞鸟乘着劲风翱翔天际。
家家捣衣声接连响起,声声樵歌回荡在山谷间。
任凭寒霜肆虐人间,我却无缘得赐御寒的锦衾,独卧在这南宫别院。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此时的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民生凋敝。诗人晚年漂泊西南,生活困顿,诗中既描绘秋日山野的萧瑟景象,也寄寓了对个人命运与家国动荡的深沉感慨。
赏析
- 意象对比与色彩渲染
- 首联以“秋沙白”“晚照红”形成冷暖色调的鲜明对比,勾勒出空阔寂寥的秋日山水图景。
- “白”与“红”的视觉冲击,隐喻战乱后社会的凋零与残存的生机交织。
- 自然与人生的隐喻
- “潜鳞输骇浪”暗喻百姓在动荡中艰难求生;“归翼会高风”则寄托诗人渴望借时运重振抱负的希冀。
- 颈联通过“砧响”“樵声”的日常声响,展现民间劳作的艰辛,暗示民生维艰。
- 尾联的悲愤与无奈
- “飞霜任青女”以神话意象强化寒意,喻指命运的无情摧残。
- “赐被隔南宫”直抒胸臆:诗人自称被朝廷遗忘(“隔南宫”),无法获得关怀,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凄凉。
- 艺术手法
- 动静结合:前两联写静景与动态的自然现象,后两联转至人事活动的听觉描写,层次丰富。
- 对仗工整:颔联“潜鳞—归翼”“骇浪—高风”对仗精巧,深化主题。
评价
- 《秋野五首》组诗被誉为杜甫晚年律诗典范,清代黄生评其“浑厚沉雄,自成一家”。
- 此诗体现了杜甫“诗史”特质,将个人际遇融入时代背景,清人浦起龙称其“字字沉痛,字字动荡”。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