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忧集行

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拼音

yì nián shí wǔ xīn shàng hái ,jiàn rú huáng dú zǒu fù lái 。
tíng qián bā yuè lí zǎo shú ,yī rì shàng shù néng qiān huí 。
jí jīn shū hū yǐ wǔ shí ,zuò wò zhī duō shǎo háng lì 。
qiáng jiāng xiào yǔ gòng zhǔ rén ,bēi jiàn shēng yá bǎi yōu jí 。
rù mén yī jiù sì bì kōng ,lǎo qī dǔ wǒ yán sè tóng 。
chī ér bú zhī fù zǐ lǐ ,jiào nù suǒ fàn tí mén dōng 。

注释

  1. 心尚孩:仍保持孩童心态
  2. 黄犊:小黄牛
  3. 倏忽:转眼间
  4. 供主人:勉强应付权贵
  5. 颜色同:同样愁容满面
  6. 啼门东:在厨房门边哭闹(古时厨房在住宅东侧)

译文

回忆十五岁时童心未泯,健壮如小黄牛奔跑来回。
八月庭院梨枣成熟时,一天能上树千百次。
如今转眼已五十岁,坐卧多而行立少。
强颜欢笑侍奉权贵,悲见生活百忧交集。
进门依旧家徒四壁,老妻见我同样愁容。
痴儿不懂父子之礼,哭闹要饭在厨房门边。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时居成都草堂。诗人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中年困顿生活,反映安史之乱后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赏析

  1. 生命对比艺术:
    • 时间轴:少年(15岁)→中年(50岁)
    • 身体状态:黄犊般活力→行立艰难
    • 心理状态:无忧无虑→百忧交集
  2. 家庭场景描写:
    • 空间对比:庭院梨枣(昔)→厨房门东(今)
    • 人物关系:独自玩耍→妻儿互动
    • “叫怒索饭”的细节震撼力
  3. 语言艺术特色:
    • “千回”的夸张手法
    • “强将”的勉强感
    • “啼门东”的方位具体性
  4. 情感表达:
    • 前四句的天真烂漫
    • 中四句的沉痛压抑
    • 后四句的凄凉无奈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宋·刘辰翁:”‘叫怒’二字,写尽贫家惨状”
    • 明·王嗣奭《杜臆》:”结语愈朴愈悲”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四忆昔,后八伤今”
  2. 诗学价值:
    • 发展自传体诗歌的叙事技巧
    • 深化家庭题材的写实深度
    • 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3. 现代解读:
    • 社会学家关注诗中反映的阶层困境
    • 心理学家分析”强将笑语”的心理防御
    • 教育学家研究”父子礼”反映的唐代家教
  4. 文学史地位:
    • 杜甫自传诗的代表作
    • 古代中年危机书写的典范
    • 研究唐代家庭生活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