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拼音
kuí zhōu chù nǚ fā bàn huá ,sì shí wǔ shí wú fū jiā 。
gèng zāo sàng luàn jià bú shòu ,yī shēng bào hèn zhǎng zī jiē 。
tǔ fēng zuò nán shǐ nǚ lì ,nán dāng mén hù nǚ chū rù 。
shí yóu bā jiǔ fù xīn guī ,mài xīn dé qián yīng gòng gěi 。
zhì lǎo shuāng huán zhī chuí jǐng ,yě huā shān yè yín chāi bìng 。
jīn lì dēng wēi jí shì mén ,sǐ shēng shè lì jiān yán jǐng 。
miàn zhuāng shǒu shì zá tí hén ,dì biǎn yī hán kùn shí gēn 。
ruò dào wū shān nǚ cū chǒu ,hé dé cǐ yǒu zhāo jun1 cūn ?
注释
- 发半华:头发半白
- 嫁不售:嫁不出去
- 咨嗟:叹息
- 坐男使女立:男子闲坐女子劳作
- 当门户:当家主事
- 双鬟:未婚女子的发式
- 登危:攀登高山
- 射利:谋取财利
- 地褊:土地狭窄
- 昭君村:王昭君故乡(在今湖北兴山)
译文
夔州老处女头发已半白,四五十岁仍未出嫁。
又因战乱更难婚配,一生抱恨长叹息。
当地风俗让男子闲坐女子劳作,男人当家女人奔波。
十之八九都背柴归来,卖柴得钱维持家用。
到老还梳着垂颈双鬟,野花山叶与银钗并插。
竭尽全力登高赶集,冒死谋利还去盐井劳作。
脸上妆饰混着泪痕,地窄衣单困守山根。
若说巫山女子粗丑,为何这里有昭君故乡?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时。诗人观察当地重男轻女的特殊风俗,记录战乱中底层女性的悲惨命运,体现深厚的人道关怀。
赏析
- 社会批判维度:
- 性别压迫:”坐男使女立”的制度化不公
- 战乱影响:”丧乱嫁不售”的历史创伤
- 经济剥削:”死生射利”的生存危机
- 人物描写艺术:
- 外貌特写:”发半华””双鬟垂颈”
- 行为细节:”负薪””登危”
- 心理刻画:”抱恨长咨嗟”
- 地域文化揭示:
- 特殊婚俗:大龄未婚普遍性
- 劳动分工:女性承担主要生计
- 服饰文化:”野花山叶”的装饰
- 语言艺术特色:
- “十犹八九”的数据化表述
- “杂啼痕”的细节震撼力
- 结尾反诘的辩论力度
评价
- 古代评点:
- 宋·黄鹤:”结句诘问,力透纸背”
- 明·王嗣奭《杜臆》:”写尽夔女血泪”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叙其事,后发其议”
- 诗学价值:
- 开创女性题材的现实主义书写
- 发展地域风俗诗的社会深度
- 体现杜甫”诗史”的底层视角
- 现代解读:
- 女性主义者关注诗中性别压迫
- 人类学家研究夔州特殊婚俗
- 经济学家分析唐代盐井制度
- 文学史地位:
- 杜甫民生诗的代表作
- 古代女性题材的里程碑
- 研究唐代地域文化的重要文献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