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野五首·其五

杜甫

身许麒麟画,年衰鸳鹭群。
大江秋易盛,空峡夜多闻。
径隐千重石,帆留一片云。
儿童解蛮语,不必作参军。

拼音

Shēn xǔ qí lín huà,nián shuāi yuān lù qún。
Dà jiāng qiū yì shèng,kōng xiá yè duō wén。
Jìng yǐn qiān chóng shí,fān liú yī piàn yún。
Ér tóng jiě mán yǔ,bù bì zuò cān jūn。

注释​

  1. ​​身许麒麟画​​:“麒麟画”指麒麟阁功臣画像,汉代图绘功臣于麒麟阁以彰功业,此处喻指诗人早年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2. ​​年衰鸳鹭群​​:“鸳鹭”喻朝官行列(鸳鸯、鹭鸶常为官员服饰纹样),此句意为年老后已脱离朝廷官员的行列。
  3. ​​大江秋易盛​​:“大江”指长江,“易盛”言秋季水势暴涨,暗喻时局动荡。
  4. ​​空峡夜多闻​​:空寂的峡谷中夜晚多声响(风声、水声),烘托荒凉氛围。
  5. ​​径隐千重石​​:山间小路被层层岩石遮蔽,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险。
  6. ​​帆留一片云​​:孤帆远影与天边云霞相映,暗含漂泊无依之意。
  7. ​​儿童解蛮语​​:“蛮语”指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暗示战乱导致异族文化侵入,百姓流离。
  8. ​​不必作参军​​:“参军”为唐代军职,此句意为百姓被迫参与战事,甚至孩童也通晓军事相关语言,反讽战争之残酷。

译文​

我曾立志于建功立业,而今衰老已退出朝堂官员的行列。
长江秋汛汹涌澎湃,空寂峡谷中夜半常闻风浪之声。
山间小径被千重岩石遮蔽,孤帆远去只留下一片浮云。
孩童都能听懂异族语言,这般世道下又何必再当兵打仗?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杜甫漂泊至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诗人晚年目睹战乱未息、民生凋敝,个人抱负落空,诗中借秋景抒怀,融合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与个人衰老的感伤。

赏析​

  1. ​​意象对比与象征​​
    • ​​首联​​:“麒麟画”与“鸳鹭群”对比,凸显诗人从渴望建功到远离朝堂的巨大落差。
    • ​​颔联​​:“大江秋易盛”以江水暴涨喻时局动荡,“空峡夜多闻”以空谷回响写孤寂心境。
    • ​​尾联​​:“儿童解蛮语”暗讽战争对异族文化的冲击,百姓被迫适应,反衬“不必作参军”的无奈与悲愤。
  2. ​​结构特点​​
    • ​​时空交织​​:前两联写秋景与个人境遇,后两联转向地理环境与民间疾苦,由实入虚,层层递进。
    • ​​对仗工整​​:颔联“大江—空峡”“秋易盛—夜多闻”,颈联“径隐—帆留”“千重石—一片云”,工稳中见动态。
  3. ​​情感表达​​
    • ​​悲慨苍凉​​:全诗贯穿诗人对身世飘零、壮志难酬的哀叹。
    • ​​忧国忧民​​:尾联揭露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体现“诗史”特质。

评价​

  • 清代浦起龙评杜甫晚年诗:“沉郁顿挫之外,别开生面。”此诗以秋景写世乱,以琐细写宏大,堪称典范。
  • 明代王嗣奭《杜臆》称此诗“语淡而意深,老杜晚年神髓”。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