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拼音
hú mǎ dà yuān míng,fēng léng shòu gǔ chéng。
zhú pī shuāng ěr jùn,fēng rù sì tí qīng。
suǒ xiàng wú kōng kuò,zhēn kān tuō sǐ shēng。
xiāo téng yǒu rú cǐ,wàn lǐ kě héng xíng。
注释
- 房兵曹:姓房的兵曹参军,唐代官职名
- 胡马:西域良马
-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以产汗血宝马著称
- 锋棱:骨骼突出如刀锋
- 竹批:形容马耳如削竹般尖锐挺立
- 无空阔:不把辽阔放在眼里
- 托死生:可以托付生命
- 骁腾:勇猛飞驰
译文
这匹产自大宛的胡马赫赫有名,
瘦劲的骨骼如刀锋般棱角分明。
双耳如削竹般尖锐挺立,
四蹄轻快似有风生。
所向之处不把辽阔放在眼里,
实在可以托付生死。
如此勇猛飞驰的骏马,
万里之遥也可纵横驰骋。
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杜甫29岁时。正值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与西域各国交流频繁。诗人通过对西域良马的赞美,寄托了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当时杜甫漫游齐赵,正处于意气风发的创作高峰期。
赏析
这首诗以西域良马为描写对象,展现了盛唐时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前四句从静态到动态描写胡马的外形特征:先写其骨骼棱角分明,再写双耳尖锐挺立,最后写四蹄轻快如风。后四句转入对马的精神气质的刻画,赞美其勇往直前、可托生死的品质。全诗语言精炼,形象生动,通过骏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竹批双耳峻”将马耳比作削尖的竹子;”风入四蹄轻”将马蹄的轻快比作风一般。对仗工整,如”竹批”对”风入”,”双耳”对”四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评价
明代王嗣奭《杜臆》评此诗:”咏马诗中最有气势者。”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此诗见少陵早年气象,笔力雄劲。”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此诗展现了杜甫早期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特点。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