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拼音
sù liàn fēng shuāng qǐ,cāng yīng huà zuò shū。
sǒng shēn sī jiǎo tù,cè mù sì chóu hú。
tāo xuàn guāng kān zhāi,xuān yíng shì kě hū。
hé dāng jī fán niǎo,máo xuè sǎ píng wú。
注释
- 素练:白绢画布
- 风霜起:形容画作气势逼人
- 殊:与众不同
- 愁胡:形容鹰眼锐利如胡人
- 绦镟:系鹰的丝绳和铜环
- 轩楹:堂前廊柱
- 平芜:平坦的草地
译文
白绢画布上似有风霜骤起,
这幅苍鹰画作确实不同寻常。
它耸起身子似要抓捕狡兔,
侧目而视的眼神锐利如胡人。
系鹰的丝绳铜环光亮可摘,
仿佛能从廊柱上呼唤下来。
何时让它去搏击凡庸之鸟,
使毛血洒落在这平原之上。
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30岁时。正值盛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鹰作为勇猛的象征常被入画。诗人通过对画鹰的生动描绘,寄托了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此时杜甫尚未入仕,正处于漫游求学阶段。
赏析
这首诗以画中苍鹰为描写对象,展现了盛唐时期雄浑豪放的艺术审美。前两句总写画作给人的整体感受,”风霜起”三字生动传达出画面的凛冽气势。中间四句具体描写鹰的神态:耸身欲扑的姿势、锐利如胡的眼神、光亮可摘的绦镟,以及呼之欲出的动态感。最后两句由画及志,表达了诗人渴望有所作为的抱负。
诗中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将静态的画作写得活灵活现。”思狡兔”、”似愁胡”等拟人化描写赋予画鹰以生命;”光堪摘”、”势可呼”则通过观者的感受侧面烘托画技之高超。结尾的”击凡鸟”既是写鹰,也是诗人自喻,体现了杜甫早期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
评价
明代王嗣奭《杜臆》评此诗:”咏画鹰如真鹰,此老笔端有神。”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结句见公少年气概。”现代学者认为此诗展现了杜甫将绘画艺术转化为诗歌艺术的高超能力。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