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拼音
gū yàn bù yǐn zhuó,fēi míng shēng niàn qún。
shuí lián yī piàn yǐng,xiāng shī wàn chóng yún?
wàng jìn sì yóu jiàn,āi duō rú gèng wén。
yě yā wú yì xù,míng zào zì fēn fēn。
注释
- 不饮啄:不喝水不吃食
- 念群:思念雁群
- 一片影:孤雁的身影
- 相失:与雁群失散
- 万重云:形容距离遥远
- 望尽:望到尽头
- 无意绪:没有情感
- 鸣噪:嘈杂的鸣叫
译文
孤雁不吃也不喝,
边飞边鸣思念着同伴。
谁会怜惜这孤单的身影,
它已与雁群相隔万重云层?
望到天边仿佛还能看见,
哀鸣声声似乎更加清晰。
野鸦们毫无同情之心,
只顾自己喧闹不停。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55岁时。当时诗人漂泊夔州,身患疾病,生活困顿。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入侵、藩镇割据,社会依然动荡。诗中孤雁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漂泊无依、思念亲友的孤独感受。
赏析
这首诗以孤雁为描写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孤独者的内心世界。首联写孤雁不饮不啄、飞鸣念群的状态,直接点明主题。颔联以”一片影”与”万重云”的对比,突出孤雁的渺小与孤独。颈联通过”似犹见”、”如更闻”的幻觉描写,表现孤雁对同伴的深切思念。尾联以野鸦的无情反衬孤雁的深情,形成强烈反差。
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对比手法(孤雁与野鸦)、衬托手法(以万重云衬托孤影)、通感手法(将视觉与听觉交织)。语言凝练含蓄,如”望尽似犹见”五字,既写孤雁的执着,又暗含诗人的身世之感。全诗将咏物与抒情完美结合,孤雁的形象既生动逼真,又富有象征意义。
评价
明代王嗣奭《杜臆》评此诗:”咏物至杜公,非惟写形,更要写神。”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结句以野鸦反对,愈见孤雁之可哀。”现代学者认为此诗是杜甫咏物诗中最富有人情味的作品之一。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