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池在济宁州境)

杜甫

yǔ rèn chéng xǔ zhǔ bù yóu nán chí chí zài jǐ níng zhōu jìng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池在济宁州境)

qiū shuǐ tōng gōu xù, chéng yú jìn xiǎo chuán.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
wǎn liáng kàn xiǎn mǎ, sēn mù luàn míng chán.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líng shú jīng shí yǔ, pú huāng bā yuè tiān.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chén cháo jiàng bái lù, yáo yì jiù qīng zhān.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介绍

词句注释
①任城:旧县名,今入济宁。许主簿:名不详。主游,官名书,办理事务。南池:据《一统志》载,南池在济宁东南隅,今淤塞。
②洫(xù):田间的水道。
③青毡:据《晋书·王献之传》载,王献之夜卧书斋,有小偷入室行窃。献之发觉后说:别的东西尽可拿走,只有青毡是我家旧物,应该留下。群偷吓跑。后以“青毡”指代儒者故家旧物。白露节后,天气变凉,故有青毡之忆。
白话译文
秋水通连起沟沟渠渠,在城的一角我们放船游览。
时当傍晚,天气凉爽,百姓们在水边洗马;茂密的树林中蝉声响成一片。
秋雨过后,水下的菱角已经成熟;时当八月,水边的野草也已荒残。
明天早晨就是白露,我不禁忆起遥远故乡的旧青毡。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陈贻焮《杜甫评传》认为此诗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之间,当时杜甫漫游齐赵。这是作者对当时愉快的游赏以及同朋友们惬意的交往的记录。

此诗记述作者愉快的游赏以及同朋友们惬意的交往,表达了他的悲秋恋乡之情。诗中所展示的秋景,静谧而又纷乱,繁闹而又萧索,在清新雅逸、气息纤轻的景物对比描写中,透出悲秋之情,而援引的“青毡故物”典故,更流露出子美的恋旧恋乡之情。
这首诗写得很出色,让人真切地新鲜地感觉到那秋水的清澈、那傍晚泛舟的愉快、那城边景物的萧疏和那因季节的更换而产生的淡淡的乡愁。宋代周紫芝说:“余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杜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恍然如己语也。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又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タ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通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为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为奇险也。”(《竹坡诗话》)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