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拼音

táng qián pū zǎo rèn xī lín ,wú shí wú ér yī fù rén 。
bú wéi kùn qióng níng yǒu cǐ ?zhī yuán kǒng jù zhuǎn xū qīn 。
jí fáng yuǎn kè suī duō shì ,biàn chā shū lí què shèn zhēn 。
yǐ sù zhēng qiú pín dào gǔ ,zhèng sī róng mǎ lèi yíng jīn 。

注释

  1. 吴郎:杜甫亲戚,即将入住杜甫瀼西草堂
  2. 扑枣:打枣
  3. 宁有此:怎会这样做
  4. 转须亲:更应亲切对待
  5. 远客:指吴郎
  6. 征求:官府横征暴敛
  7. 贫到骨:极端贫困
  8. 戎马:战乱

译文

堂前枣树任由西邻打枣,她是无食无儿的孤寡妇人。
若非穷困怎会如此?正因她心怀恐惧更应亲近。
她防备你这新来客虽显多虑,但你若插上篱笆反倒坐实猜疑。
她已诉说官府盘剥致其一贫如洗,我念及战乱不由泪湿衣巾。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杜甫迁居东屯后将瀼西草堂借给吴郎居住。诗人特意写诗叮嘱吴郎善待邻家贫妇,展现仁爱精神。

赏析

  1. 叙事艺术:
    • 人物关系:诗人-吴郎-贫妇的三角互动
    • 心理描写:”恐惧”的共情理解
    • 矛盾设置:插篱笆的象征意义
  2. 说理技巧:
    • 因果分析:”不为困穷宁有此”
    • 换位思考:”转须亲”的劝导
    • 以小见大:由枣事到戎马
  3. 语言特色:
    • “任”字的宽容态度
    • “贫到骨”的震撼表达
    • “泪盈巾”的情感外化
  4. 结构特点:
    • 前四句现状说明
    • 五六句矛盾预判
    • 末二句背景升华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宋·刘辰翁:”‘贫到骨’三字,刺贪刺虐入骨”
    • 明·王嗣奭《杜臆》:”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四句仁心,后四句仁政”
  2. 诗学价值:
    • 发展书信体诗的劝导艺术
    • 深化日常题材的社会内涵
    • 体现杜甫”温柔敦厚”的诗教
  3. 现代解读:
    • 伦理学家关注诗中的利他主义
    • 社会学家研究唐代基层贫困
    • 心理学家分析”恐惧”的共情机制
  4. 文学史地位:
    • 杜甫仁爱诗的代表作
    • 古代劝谕诗的典范
    • 研究唐代邻里关系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