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拿肉屈强。
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拼音
cāng jié niǎo jì jì máng mèi ,zì tǐ biàn huà rú fú yún 。
chén cāng shí gǔ yòu yǐ é ,dà xiǎo èr zhuàn shēng bā fèn 。
qín yǒu lǐ sī hàn cài yōng ,zhōng jiān zuò zhě jì bú wén 。
yì shān zhī bēi yě huǒ fén ,zǎo mù chuán kè féi shī zhēn 。
kǔ xiàn guāng hé shàng gǔ lì ,shū guì shòu yìng fāng tōng shén 。
xī zāi lǐ cài bú fù dé ,wú shēng lǐ cháo xià bǐ qīn 。
shàng shū hán zé mù ,qí cáo cài yǒu lín 。
kāi yuán yǐ lái shù bā fèn ,cháo yě yǎn yǒu èr zǐ chéng 。
kuàng cháo xiǎo zhuàn bī qín xiàng ,kuài jiàn zhǎng jǐ sēn xiàng xiàng 。
bā fèn yī zì zhí bǎi jīn ,jiāo lóng pán ná ròu qū qiáng 。
wú jun4 zhāng diān kuā cǎo shū ,cǎo shū fēi gǔ kōng xióng zhuàng 。
qǐ rú wú shēng bú liú dàng ,chéng xiàng zhōng láng zhàng rén háng 。
bā dōng féng lǐ cháo ,yú yuè qiú wǒ gē 。
wǒ jīn shuāi lǎo cái lì báo ,cháo hū cháo hū nài rǔ hé !
注释
- 李潮:唐代书法家,杜甫外甥
- 八分:隶书变体,笔画波磔分明
- 小篆:秦朝统一文字
- 苍颉:传说创造文字者
- 陈仓石鼓:先秦石刻文字
- 李斯:秦朝丞相,创小篆
- 蔡邕:东汉书法家,创飞白体
- 峄山之碑:李斯所刻小篆碑
- 苦县光和:指《老子碑》(苦县)和《熹平石经》(光和年刻)
- 韩择木、蔡有邻:唐代书法家
- 张颠:草书大家张旭
- 流宕:放纵不羁
译文
苍颉的鸟迹文字已渺茫难寻,字体演变如浮云变幻。
陈仓石鼓文又有讹误,大小篆书衍生出八分体。
秦朝李斯汉代蔡邕,中间名家默默无闻。
峄山碑遭野火焚毁,枣木翻刻肥厚失真。
苦县碑和熹平石经风骨犹存,书法贵在瘦硬才能传神。
可惜李蔡真迹不可复得,幸有我甥李潮得亲笔法。
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
开元以来八分体书家,李潮兼得二人成就。
何况他的小篆直追李斯,如快剑长戟森然相对。
八分体一字值百金,笔势如蛟龙盘曲劲健。
吴郡张旭狂草称雄,但草书不合古法徒有气势。
哪像我甥不浮不躁,堪比李斯蔡邕再世。
在巴东偶遇李潮,多月求我作诗歌咏。
如今我老才思衰退,李潮啊李潮该拿你怎么办!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时。诗人应外甥李潮之请,以诗歌评论书法艺术,展现对书法史的深刻见解。
赏析
- 书法史观建构:
- 文字演变:苍颉→石鼓→大小篆→八分
- 书家谱系:李斯→蔡邕→韩择木→李潮
- 审美标准:”瘦硬通神”的美学主张
- 艺术批评特色:
- 对比评价:肯定李潮vs批评张旭
- 意象批评:”快剑长戟”的力度感
- 经济评价:”一字直百金”的市场认可
- 语言艺术:
- “蛟龙盘拿”的动态比喻
- “肥失真”的精准术语
- “奈汝何”的幽默收束
- 结构设计:
- 前八句:书法史概述
- 中八句:李潮艺术成就
- 后六句:创作缘起
评价
- 古代评点:
- 宋·黄伯思:”‘瘦硬通神’四字,书家三昧”
-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杜公此歌,可作《书谱》观”
- 清·翁方纲:”直是一部书法源流论”
- 诗学价值:
- 开创以诗论艺的批评文体
- 发展专业术语的诗化表达
- 体现杜甫”转益多师”的艺术观
- 现代解读:
- 书法史家重视诗中唐代书坛史料
- 美学家研究”瘦硬通神”的审美范式
- 经济学家关注艺术品市场记载
- 文学史地位:
- 杜甫艺术论代表作
- 古代题咏艺术的经典文本
- 研究唐代书法理论的核心文献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