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拼音

chuī dí qiū shān fēng yuè qīng ,shuí jiā qiǎo zuò duàn cháng shēng 。
fēng piāo lǜ lǚ xiàng hé qiē ,yuè bàng guān shān jǐ chù míng 。
hú qí zhōng xiāo kān běi zǒu ,wǔ líng yī qǔ xiǎng nán zhēng 。
gù yuán yáng liǔ jīn yáo luò ,hé dé chóu zhōng què jìn shēng 。

注释

  1. 律吕:古代音律,代指笛声
  2. 切:凄切
  3. 胡骑:北方胡人骑兵
  4. 中宵:半夜
  5. 武陵:桃花源所在地,代指隐居
  6. 南征:指向南方漂泊
  7. 摇落:凋零

译文

秋山吹笛风月清朗,谁家奏出如此断肠声?
风声与笛律凄切相和,月光映照关山几处明亮。
笛声似让胡骑半夜北逃,又像《武陵》曲引人南行。
故乡杨柳应已凋零,为何愁思中却尽显生机?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流寓夔州时。诗人闻笛生情,将乐声与战乱漂泊的感慨相结合,抒发乡愁与忧国之情。

赏析

  1. 通感艺术:
    • 听觉:”断肠声”的情感转化
    • 视觉:”月傍关山”的空间拓展
    • 动觉:”胡骑北走”的联想迁移
  2. 战争意象:
    • “胡骑”暗示安史之乱
    • “南征”指自身漂泊
    • “关山”的边塞意味
  3. 情感张力:
    • 笛声的”断肠”与风月的”清朗”对比
    • “摇落”的现实与”尽生”的幻觉矛盾
    • 个人乡愁与国家忧患的交织
  4. 对仗技巧:
    • 空间对:”北走” vs “南征”
    • 声色对:”风飘”(声) vs “月傍”(色)
    • 虚实对:”胡骑”(虚) vs “杨柳”(实)

评价

  1. 古代评点:
    • 宋·刘辰翁:”‘几处明’三字,写尽乱离”
    • 明·王嗣奭《杜臆》:”结句幻中生幻,愁绝”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前四咏笛,后四感怀”
  2. 诗学价值:
    • 发展音乐诗的心理描写
    • 深化战争记忆的艺术转化
    • 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晚期风格
  3. 现代解读:
    • 音乐学家关注唐代笛曲表现
    • 心理学家分析听觉通感机制
    • 现象学家研究”月傍关山”的空间意识
  4. 文学史地位:
    • 杜甫音乐诗代表作
    • 古代闻笛题材的经典文本
    • 研究夔州时期诗风的重要作品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