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拼音
tiān píng shān shàng bái yún quán ,yún zì wú xīn shuǐ zì xián 。
hé bì bēn chōng shān xià qù ,gèng tiān bō làng xiàng rén jiān 。
注释
- 天平山:在今江苏苏州
- 白云泉:天平山名胜,泉水清澈
-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
- 闲:悠闲自在
- 奔冲:奔流冲击
- 波浪:喻指人间纷扰
译文
天平山上的白云泉啊,白云自在飘荡泉水悠然流淌。
何必奔涌着冲下山去,再给人间增添纷扰波浪?
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诗人游历天平山,借白云泉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向往闲适的心境。
赏析
- 意象经营:
- 白云:象征超脱(”无心”)
- 泉水:象征自由(”自闲”)
- 波浪:隐喻人间是非
- 哲学意蕴:
- 道家”无为”思想
- 与世无争的生活理想
- 对《道德经》”上善若水”的反用
- 语言艺术:
- 双”自”的排比运用
- “何必”的反问力度
- 三字尾的轻快节奏
- 结构特点:
- 前两句写景寓情
- 后两句借物抒怀
- 起承转合自然
评价
- 古代评点:
- 宋·苏轼:”乐天此诗,得陶韦淡远之致”
- 明·胡应麟《诗薮》:”二十八字中,有无限逸趣”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触景寄慨,言外有意”
- 诗学价值:
- 发展山水诗的哲理维度
- 确立”即景悟道”的创作范式
- 体现白居易后期”中隐”思想
- 现代解读:
- 生态批评家关注自然观
- 哲学家研究诗中道家思想
- 心理学家分析”闲适”的心理机制
- 文学史地位:
- 白居易山水诗代表作
- 古代哲理绝句的典范
- 研究唐代士大夫心态的重要文本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