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拼音
bìng mián yè shǎo mèng ,xián lì qiū duō sī 。
jì mò yú yǔ qíng ,xiāo tiáo zǎo hán zhì 。
niǎo qī hóng yè shù ,yuè zhào qīng tái dì 。
hé kuàng jìng zhōng nián ,yòu guò sān shí èr 。
注释
- 病眠夜少梦:因身体不适而睡眠浅,少有梦境。
- 闲立秋多思:闲居时面对秋景,思绪万千。
- 萧条早寒至:秋意萧瑟,寒意提前袭来。
- 鸟栖红叶树:鸟儿栖息在红叶满枝的树上,点明深秋景象。
- 何况镜中年:何况对镜自照,发现自己已过而立之年(三十二岁)。
译文
病中睡眠浅,少有梦;闲立庭前,秋意惹人思绪纷繁。
雨后初晴更显寂寞,萧瑟的寒意早早降临。
鸟儿停栖在红叶满枝的树上,月光洒落青苔覆盖的地面。
更何况对镜自照,发现自己已年过三十二岁。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八年(813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二岁(诗中“三十二”可能是笔误或虚指),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当时诗人身体抱恙,又逢秋季,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慨时光流逝、人生寂寥的作品。
赏析
- 意象清冷,情感深沉
- 诗中“病眠”“闲立”“寂寞”“萧条”等词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意境,与秋日的萧瑟相呼应。
-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以动衬静,画面清幽,更添几分冷寂。
- 时光流逝的慨叹
- 末两句“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直抒胸臆,表达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感伤。
- 白居易常在中晚年诗中感慨岁月,此诗亦体现其“感时伤逝”的典型风格。
- 语言风格
- 语言平实自然,但情感真挚,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浅切”却“动人”的特点。
评价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白居易此类诗“语淡而悲,最耐寻味”。
- 清代《唐宋诗醇》称其“写秋意入神,而自伤之情溢于言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