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巴台

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拼音

shǔ xiāng jiǔ chū shú ,jú nuǎn huā wèi kāi 。
xián tīng zhú zhī qǔ ,qiǎn zhuó zhū yú bēi 。
qù nián zhòng yáng rì ,piāo bó pén chéng wēi 。
jīn suì zhòng yáng rì ,xiāo tiáo bā zǐ tái 。
lǚ bìn xún yǐ bái ,xiāng shū jiǔ bú lái 。
lín shāng yī sāo shǒu ,zuò kè yì pái huái 。

注释

  1. 巴台:指忠州(今重庆忠县)的台阁,白居易曾任忠州刺史
  2. 茱萸杯:古时重阳节饮茱萸酒的习俗
  3. 湓城:指江州(今江西九江),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
  4. 巴子台:即巴台,春秋时巴国属地

译文

黍米飘香新酒初酿成,秋菊微暖尚未绽放。
闲听当地竹枝小调,浅酌重阳茱萸酒。
去年重阳佳节时,漂泊在湓江之畔。
今年重阳登高日,独在巴台感萧条。
客居他乡鬓发已白,家书许久未收到。
举杯饮酒不禁搔首,座上宾客亦感伤。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五年(820年),白居易时任忠州刺史。诗人客居巴地,适逢重阳登高,对比去年在江州的重阳境遇,抒发宦游漂泊、思乡念亲之情。

赏析

  1. 时空对照的抒情结构
    • 通过”去年”与”今岁”的重阳对比,展现诗人连续的漂泊经历
    • “湓城”与”巴台”的地理转换,暗示仕途的辗转
  2. 节日意象的巧妙运用
    • 选取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茱萸、菊花、饮酒等元素
    • “竹枝曲”的加入体现巴蜀地域特色
  3. 情感表达的层次递进
    • 从节日习俗的描写,到个人际遇的感慨
    • 末句”座客亦徘徊”将个人情感扩展至群体共鸣

评价

  • 清代《唐宋诗醇》评:”语淡而悲,白公所长。”
  • 近代学者认为此诗体现了白居易”将个人情感融入节日题材”的创作特点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