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后岁前遇景咏意

白居易

海梅半白柳微黄,冻水初融日欲长。
度腊都无苦霜霰,迎春先有好风光。
时和岁稔诚为乐,国泰民安焉用忙。
独有老农知此味,尽教年少事耕桑。

拼音

hǎi méi bàn bái liǔ wēi huáng ,dòng shuǐ chū róng rì yù zhǎng 。
dù là dōu wú kǔ shuāng xiàn ,yíng chūn xiān yǒu hǎo fēng guāng 。
shí hé suì rěn chéng wéi lè ,guó tài mín ān yān yòng máng 。
dú yǒu lǎo nóng zhī cǐ wèi ,jìn jiāo nián shǎo shì gēng sāng 。

注释

  1. 腊后岁前:农历腊月过后、新年之前,即冬春之交
  2. 海梅:指江梅,南方早梅品种
  3. 冻水初融:冰冻的河水开始融化
  4. 度腊:度过腊月
  5. 时和岁稔:时令和顺,年成丰收
  6. 事耕桑:从事农耕蚕桑

译文

江梅半白柳梢微黄,冰河初解白日渐长。
度过腊月未遇霜雪,未到新春已现风光。
四时和顺年成丰收确是乐事,国泰民安何必匆忙。
唯有老农最懂此中真味,总劝年轻人勤事农桑。

背景

此诗约作于大和年间(827-835年),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诗人观察冬春之交的自然变化,结合自身闲适生活,表达对太平年景的满足和对农耕生活的赞美。

赏析

  1. 时序观察的细腻性
    • 抓住”梅半白柳微黄”、”冻水初融”等典型物候特征
    • 通过”日欲长”的细节体现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2. 社会理想的表达
    • “时和岁稔”、”国泰民安”体现儒家治世理想
    • 以老农视角肯定农耕价值,反映重农思想
  3. 语言风格的特点
    • 对仗工稳而不失自然,如”度腊”对”迎春”
    • 口语化表达如”焉用忙”,保持一贯的平易风格

评价

  • 宋代《诗人玉屑》评:”白公晚年田园诗,愈朴愈真。”
  • 明代胡震亨指出此诗体现了白居易”知足保和”的思想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