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拼音
wàng hǎi lóu míng zhào shǔ xiá,hù jiāng dī bái tà qíng shā。
tāo shēng yè rù wǔ yuán miào,liǔ sè chūn cáng sū xiǎo jiā。
hóng xiù zhī líng kuā shì dì,qīng qí gū jiǔ chèn lí huā。
shuí kāi hú sì xī nán lù,cǎo lǜ qún yāo yī dào xié。
注释
- 望海楼:杭州城东楼名
- 护江堤:钱塘江的防潮大堤
- 伍员庙:祭祀伍子胥的祠庙
- 苏小家:南齐名妓苏小小故居
- 柿蒂:指绫的花纹
- 青旗:酒家的幌子
- 湖寺:指孤山寺
- 裙腰:形容细长的道路
译文
望海楼沐浴着朝霞分外明亮,
漫步护江堤踏着洁白的细沙。
夜间的涛声传入伍员庙里,
春天的柳色掩映着苏小家。
织绫的红袖女工夸耀柿蒂纹样,
酒家门前的青旗在梨花下招展。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寺的西南路?
草色青青如同裙腰斜挂山间。
背景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或四年(824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诗人通过描绘杭州春日风光和市井生活,展现了对杭州美景的热爱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体现了其作为地方官与民同乐的情怀。
赏析
- 艺术特色:
- 视角独特:从高处到低处,由远及近的观察视角
- 意象丰富:选取望海楼、护江堤、伍员庙等杭州特色景观
- 对仗工整:中间两联对仗精巧自然
- 语言生动:”红袖织绫””青旗沽酒”等描写富有生活气息
- 表现手法:
- 虚实结合:实写眼前景,虚写历史人物(伍员、苏小)
- 动静相宜:涛声(动)与柳色(静)的对比
- 比喻新颖:”草绿裙腰”的比喻形象生动
- 情感表达:
- 通过”夸””趁”等动词表现市井生活的欢乐
- 末句设问流露对美景的赞叹之情
评价
- 宋代方回《瀛奎律髓》评:”杭州风物,曲尽其妙。”
-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称:”写景如画,市井风情宛在目前。”
- 清代纪昀赞:”白公杭州诗,此篇最得神韵。”
-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展现了白居易作为地方官观察城市的独特视角,是其城市题材诗的代表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