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ēng yǎn zhōu chéng lóu
登兖州城楼
dōng jùn qū tíng rì, nán lóu zòng mù ch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fú yún lián hǎi dài, píng yě rù qīng xú.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gū zhàng qín bēi zài, huāng chéng lǔ diàn yú.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cóng lái duō gǔ yì, lín tiào dú chóu chú.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介绍
⑴兖州:唐代州名,在今山东省。城楼:即兖州城南楼。
⑵东郡:指兖州。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趋庭:谓子承父教。《论语·季氏》:“(孔子) 尝独立,鲤(孔子之子伯鱼)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⑶初:初次。
⑷海:指渤海。岱:指泰山。一作“岳”。
⑸入:一直伸展到的意思。青徐:二州名,均与兖州邻境。
⑹孤嶂:指峄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秦碑:秦始皇登峄山时命人所记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在:指尚在。
⑺荒城:指曲阜故城。鲁殿:指鲁灵光殿,汉景帝儿子鲁共王所建,在曲阜。馀:残馀,残存。
⑻从来:意为向来如此。古意:伤古的意绪。
白话译文
来兖州探望我父亲的日子里,我初次登上城南楼纵目远眺。
浮云连绵于大海和泰山上空,平野一直伸展到青州和徐州。
孤高峄山仍矗立着秦皇石碑,荒城曲阜还存留着鲁灵光殿。
我素来都有怀古之意绪,当此登临之际独自生出万千感慨。
《登兖州城楼》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杜甫东游齐赵。当时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杜甫探亲之际,初登兖州南楼而咏此诗。陈贻焮认为这应当是杜甫到山东后写得最早的一首诗。
此诗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说明自己登楼是在刚来兖州省亲之时。“趋庭”用《论语·季氏》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的故事,指明是因探亲来到兖州,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初”字确指这是首次登楼。
颔联是全诗精彩片段,写“纵目”远眺所见开阔的视野:浮云与渤海、泰山相连,平野东入青州、南入徐州之境,一片苍茫。“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现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不但十分壮观,而且很是传神。
颈联点明兖州境内有峄山秦始皇的颂德刻石和鲁共王的灵光殿等古迹,引起怀古之情。“在”“馀”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个中原因是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古意”承颈联“秦碑”来。“多”说明深广。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诗人自指,意为诗人向来怀古情深;其二指兖州,是说早在东汉开始兖州建置前,它就以古迹众多闻名。这就是杜甫登楼远眺,会生起怀古情思的原因。“临眺”与颔联“纵目”相照应。“独”字很能表现杜甫不忍离去时的“独”特感受。
此诗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与他同时所作的五言古诗《望岳》堪称异曲同工。杜甫早期五律虽还未形成独特风格,但此诗已初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五律的一般写法是前起后结,中四句二写景二写情。此诗中四句都是写景,而前景寓目、后景感怀,是对传统写法的突破。此诗虽属旅游题材,但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而更多的是由临眺而勾引起的怀“古”意识。
在艺术上此诗一、二、三联均运用了工整的对句。“ 东郡”“南楼”、“趋庭”“纵目”、“浮云”“平野”、“海岱”“青徐”、“孤嶂”“荒城”、“秦碑”“鲁殿”,都是实写。尾联才由“临眺”引出思“古”之“意”,则带有虚写的意味。而二、三联“连”“入”“在”“余”四字,通过对仗,将海岱连接,平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在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尾联“多”“独”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无怪乎叶石林评论说:“诗人以一字为工”,“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宋代刘辰翁:俯仰感慨语,何地无之(“浮云”二句下)。(《唐诗品汇》)
元代赵汸:公祖审言《登襄阳城》诗云:“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只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公此诗实本于其祖。……三四宏阔,俯仰千里。五六微婉,上下千年。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杜诗详注》)
元代赵汸:“孤嶂”、“荒城”一联感慨深矣。时方承平,故虽哀而不伤。张綎注:凡诗体欲其宏,而思欲其密。广大精微,此诗兼之矣。考公作此诗时,年甫十五,而所作已如此,其得之天者,良不偶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元代方回:此诗中两联似皆言景,然后联感慨,言秦、鲁俱亡,以“古意”二字结之,即东坡用《兰亭》意也。(《瀛奎律髓》)
明代桂天祥:三、四气象宏阔,俯仰千里;五、六凄婉,上下千年,良为慨叹。秦王好大喜功,鲁恭好宫室,言之以讽,可谓哀而不伤矣。公诗实出其祖审言《登襄阳城》,气魄相似。(《批点唐诗正声》)
明代赵子常:曰“从来”则平昔抱怀可见,曰“独”则同登楼者未必知之。(《唐诗广选》)
明代李梦阳: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此最律诗三昧。如“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前景寓目,后景感怀也。如“诏从三殿去,碑到百蛮开,野馆浓花发,春帆细雨来”,前半阔大,后半工细也。唐法律甚严惟杜,变化莫测亦惟杜。(《唐音癸签》)
清代黄生:前半,登楼之景;后半,怀古之情。共驱使名胜古迹,能作第一种语。此与《岳阳楼》诗,并足凌轹干古。(《杜工部诗说》)
清代黄生:凡起调高则收处宜平落以遗其声;起调平则收处宜振起以激其响。七句“从来”二字是振起之法也。碑已不在,殿已无余,此临眺时所以怀古情深也。本不在,言“在”;本无余,而说有“余”,此诗家之妙旨;言“在”,而实不在;言“余”,而实无余。此读者之善会。(《唐诗摘钞》)
清代冯班:不让乃袓。(《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陆贻典:此与审言《登襄城》一律。(《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查慎行:此杜陵少作也,深稳已若此。五、六每句首尾下字极工密,所谓“诗律细”也。(《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张谦宜:此等诗在集中不多得。其胸中尚无隐忧,身处俱是乐境,故天趣足而象气佳,此后则不能如此已。三、四用力字在腰,五、六用力字在尾,此便是句法变换处,不然便是骈砌手。(《茧斋诗谈》)
清代纪昀:此工部少年之作,句句谨严。中年以后,神明变化,不可方物矣。以“纵目”领起中四句,即从“秦碑”、“鲁殿”脱卸出“古意”作结,运法细而无迹。……晚唐诗多以中四句言景,而首尾言情。虚谷欲力破此习,故屡提倡此说。冯氏讥之,未尝不是。但未悉其矫枉之苦心,而徒与庄论耳。(《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梁诗正:安雅妥贴,杜律中最近人者,故后人多摹此派。(《唐宋诗醇》)
清代刘凤诰:《登兖州城楼诗》,公十五岁时作,时公父闲为兖州司马,故有“东郡趋庭”句,《壮游》诗所谓“往岁十四五,出游瀚墨场,”要是公当家运世风正盛之际云尔。诗之雄杰,与《登岳阳楼》并堪千古。然是时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备吐蕃,白元光、李抱玉各出兵击贼,故“戎马关山北”一语,不胜只身飘泊之感,盖《兖》无事而吊古,《岳》即景以伤今,情绪殊判然也。(《杜诗话》)
清代浦起龙:三、四,横说,紧承“纵目”;五、六,竖说,转出“古意”。末句仍缴还“登”字,与“纵目”应。局势开拓。结构谨严。(《读杜心解》)
清代杨伦:此集中第一首律诗,气象宏阔,感慨遥深,公少作已不同如此。三、四承上“纵目”字写景;五、六起下“古意”字感怀,章法方不呆板。(《杜诗镜铨》)
清代焦袁熹:此诗每句第一字皆平,可知昔贤亦不堪检点到此等处。(《此木轩唐五言律诗读本》)
清代吴北江:此公少作,固已蹴踏初唐请公。(《唐宋诗举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