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拼音
jǐng dǐ yǐn yín píng ,yín píng yù shàng sī shéng jué 。
shí shàng mó yù zān ,yù zān yù chéng zhōng yāng shé 。
píng chén zān shé zhī nài hé ?sì qiè jīn cháo yǔ jun1 bié 。
yì xī zài jiā wéi nǚ shí ,rén yán jǔ dòng yǒu shū zī 。
chán juān liǎng bìn qiū chán yì ,wǎn zhuǎn shuāng é yuǎn shān sè 。
xiào suí xì bàn hòu yuán zhōng ,cǐ shí yǔ jun1 wèi xiàng shí 。
qiè nòng qīng méi píng duǎn qiáng ,jun1 qí bái mǎ bàng chuí yáng 。
qiáng tóu mǎ shàng yáo xiàng gù ,yī jiàn zhī jun1 jí duàn cháng 。
zhī jun1 duàn cháng gòng jun1 yǔ ,jun1 zhǐ nán shān sōng bǎi shù 。
gǎn jun1 sōng bǎi huà wéi xīn ,àn hé shuāng huán zhú jun1 qù 。
dào jun1 jiā shě wǔ liù nián ,jun1 jiā dà rén pín yǒu yán 。
pìn zé wéi qī bēn shì qiè ,bú kān zhǔ sì fèng pín fán 。
zhōng zhī jun1 jiā bú kě zhù ,qí nài chū mén wú qù chù 。
qǐ wú fù mǔ zài gāo táng ?yì yǒu qīn qíng mǎn gù xiāng 。
qián lái gèng bú tōng xiāo xī ,jīn rì bēi xiū guī bú dé 。
wéi jun1 yī rì ēn ,wù qiè bǎi nián shēn 。
jì yán chī xiǎo rén jiā nǚ ,shèn wù jiāng shēn qīng xǔ rén !
注释
银瓶:贵重器皿,喻女子身份
丝绳绝:比喻关系断绝
玉簪:女子首饰,喻美好姻缘
婵娟:美好貌
秋蝉翼:形容鬓发如蝉翼般轻薄
双蛾:双眉
蘋蘩:祭祀用品,指主妇职责
痴小:天真幼稚
译文
井底汲水银瓶将出,丝绳突然断绝;
石上磨制玉簪将成,中央忽然折断。
瓶沉簪折无可奈何,恰似今日妾与君别。
回忆当初闺中少女时,都说我举止不凡。
两鬓秀美如秋蝉翼,双眉弯弯似远山色。
常随女伴后园嬉戏,那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倚短墙,君骑白马立垂杨。
墙头马上遥遥相望,一见君面即知钟情。
知君钟情与君私语,君指南山松柏为誓。
感君心如松柏坚贞,暗自梳妆随君私奔。
到君家中五六年,君父母常出怨言:
明媒正娶方为妻,私奔而来只是妾,
不能主持祭祀礼。终知君家难久留,
怎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
也有亲情在故乡。私自离家无音讯,
如今羞愧难回乡。为君一日恩爱,
误妾终身幸福。奉劝天真少女们,
切莫轻易许终身!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年),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之一。唐代社会对私奔女子极为歧视,白居易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表达对受压迫女性的同情。
赏析
- 比兴手法:
- 开篇”银瓶””玉簪”起兴,预示爱情破裂
- “瓶沉簪折”象征美好姻缘的毁灭
- 叙事艺术:
- 倒叙结构:从结局回溯到相识过程
- 细节描写:”墙头马上”场景生动传神
- 心理刻画:”今日悲羞归不得”表现矛盾
- 语言特色:
- 比喻精妙:”松柏化为心”喻坚贞
- 对仗工整:”婵娟两鬓””宛转双蛾”
- 口语入诗:”寄言痴小人家女”
- 情感表达:
- 从”一见知君即断肠”的热烈
- 到”误妾百年身”的悔恨
- 最后”慎勿将身轻许人”的警醒
评价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叙情叙事,畅达淋漓。”清代沈德潜称:”写儿女情事,最易入俗,此独高雅。”现代学者认为此诗突破传统题材,真实反映唐代社会问题。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