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拼音

zèng jūn yī fǎ jué hú yí,bù yòng zuān guī yǔ zhù shī。
shì yù yào shāo sān rì mǎn,biàn cái xū dài qī nián qī。
zhōu gōng kǒng jù liú yán rì,wáng mǎng qiān gōng wèi cuàn shí。
xiàng shǐ dāng chū shēn biàn syī shēng zhēn wěi fù shéi zhī?

注释

  1. 放言:畅所欲言
  2. 钻龟:古代占卜方法
  3. 祝蓍(shī):用蓍草占卜
  4. 试玉:检验玉石真伪的方法
  5. 辨材:识别豫章木需七年
  6. 周公:周武王之弟,曾遭流言
  7. 王莽:西汉末篡位者,篡位前假装谦恭

译文

赠你一个解决疑惑的方法,不必求神问卜费周章。
试玉要烧满整整三日,辨材需等七年时光。
周公恐惧流言蜚语时,王莽谦恭未露野心日。
假使当初他们便死去,一生真伪谁能知端详?

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期间。组诗共五首,此为第三首,诗人通过历史典故阐述识别真伪需要时间的哲理,表达其政治遭遇的感悟。

赏析

  1. 艺术特色:
  • 说理形象生动(试玉、辨材)
  • 历史典故对比鲜明
  • 语言质朴深刻
  • 结构层层递进
  1. 思想内涵:
  • 提出”时间检验真理”的认知方法
  • 表达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洞察
  • 展现历史辩证思维
  • 反映贬谪期间的思考
  1. 表现手法:
  • 比喻论证(试玉辨材)
  • 史实反诘(周公王莽)
  • 假设推理(向使当初)
  • 哲理升华

评价

  1. 宋·苏轼:”乐天放言诗,理趣与情趣兼备。”
  2. 明·胡应麟:”此诗乃唐人议论诗之冠。”
  3.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体现了白居易”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哲学思辨能力”。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