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拼音
hán shān zhuǎn cāng cuì,qiū shuǐ rì chán yuán。
yǐ zhàng chái mén wài,lín fēng tīng mù chán。
dù tóu yú luò rì,xū lǐ shàng gū yān。
fù zhí jiē yú zuì,kuáng gē wǔ liǔ qián。
注释
- 裴秀才迪:王维好友裴迪,常与王维在辋川唱和
- 潺湲:水流缓慢的样子
- 墟里:村落
- 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此处借指裴迪
- 五柳: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此处王维自指
译文
秋日寒山更显苍翠,溪水整日缓缓流淌。
拄杖伫立柴门之外,迎风聆听暮蝉鸣唱。
渡口边残留着落日,村落里升起缕缕炊烟。
又遇到你像接舆般醉饮,在我门前放声高歌。
背景
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期。裴迪是王维的挚友,二人常一起游览赋诗。诗中描绘辋川秋景,并记录与友人交往的闲适生活,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心境。
赏析
- 画面构图:前六句写景,由远及近,构成一幅层次分明的秋日山居图。
- 色彩运用:”苍翠”的山色与”落日”的余晖形成冷暖对比。
- 人物塑造:以”接舆”比裴迪,”五柳”自比,突出隐士形象。
- 情感表达: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表现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
评价
- 宋代刘辰翁评:”景与情会,自然天成。”
- 明代唐汝询称:”不事雕琢,而风味自足。”
- 清代王夫之认为此诗”得陶渊明之神髓”。
- 现代学者指出诗中体现了盛唐隐逸诗的最高成就。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