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门涧

白居易

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
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往日。
长松挺青翠,寒泉落虚碧。
笙簧响天际,鹤唳清露白。
久别惬幽寻,暂游忘朝夕。
此中得真趣,何必东林客?

拼音

shí mén wú jiù jìng,pī zhēn fǎng yí jì。
shí féng shān shuǐ qiū,qīng huī rú wǎng rì。
cháng sōng tǐng qīng cuì,hán quán luò xū bì。
shēng huáng xiǎng tiān jì,hè lì qīng lù bái。
jiǔ bié qiè yōu xún,zàn yóu wàng zhāo xī。
cǐ zhōng dé zhēn qù,hé bì dōng lín kè?

注释

  1. 石门涧:庐山著名景点
  2. 披榛:拨开灌木丛
  3. 虚碧:清澈碧蓝
  4. 笙簧:形容水声如乐
  5. 鹤唳:鹤鸣
  6. 东林客:指东林寺僧人

译文

石门涧无旧路可循,拨开荆棘寻访古迹。
恰逢秋日山水澄澈,清朗光辉一如往昔。
苍松挺拔青翠欲滴,寒泉飞落碧潭见底。
水声如天边笙簧响,鹤鸣伴晨露显清寂。
久别重逢惬怀幽寻,暂游忘怀时间流逝。
此中已得人生真趣,何必非要作东林客?

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诗人游庐山石门涧,通过描写秋日山水的清幽,表达对自然真趣的领悟,是其山水诗代表作,反映其贬谪期间寄情山水的思想状态。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移步换景的游踪结构
  • 声色并茂的感官描写
  • 对仗工稳而不板滞
  • 语言清丽脱俗
  1. 思想内涵:
  • 对自然真趣的追求
  •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对佛教圣地的超越性思考
  • 贬谪心态的艺术转化
  1. 表现手法:
  • 通感运用(笙簧喻水声)
  • 动静结合(泉落鹤唳)
  • 卒章显志
  • 设问作结

评价

  1. 宋·苏轼:”乐天山水诗,愈朴愈秀。”
  2. 明·钟惺:”二十句尽得石门神韵。”
  3.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是”中唐山水诗哲理化的典型代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