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几何,毕竟归无形。
念君等为死,万事伤人情。
慈母未及葬,一女才十龄。
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
浮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
行人何寂寞,白日自凄清。
忆昔君在时,问我学无生。
劝君苦不早,令君无所成。
故人各有赠,又不及生平。
负尔非一途,恸哭返柴荆。
拼音
rén shēng néng jǐ hé,bì jìng guī wú xíng。
niàn jūn děng wèi sǐ,wàn shì shāng rén qíng。
cí mǔ wèi jí zàng,yī nǚ cái shí líng。
yāng mǎng hán jiāo wài,xiāo tiáo wén kū shēng。
fú yún wéi cāng máng,fēi niǎo bù néng míng。
xíng rén hé jì mò,bái rì zì qī qīng。
yì xī jūn zài shí,wèn wǒ xué wú shēng。
quàn jūn kǔ bù zǎo,lìng jūn wú suǒ chéng。
gù rén gè yǒu zèng,yòu bù jí shēng píng。
fù ěr fēi yī tú,tòng kū fǎn chái jīng。
注释
- 归无形:归于虚无,指死亡(《庄子》”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
- 等为死:同样要面对死亡(等:同样)
- 泱漭:广阔无边的样子(《楚辞》”泱漭兮无垠”)
- 无生:佛教术语,指涅槃境界(《维摩诘经》”法本无生”)
- 柴荆:柴门(陶渊明《归园田居》”白日掩荆扉”)
- 十龄:十岁(古代女子十五岁及笄)
- 生平:生前时光(《史记》”生平之欢”)
译文
人生能有多久?终归要化为虚无。
想到你我都难免一死,万事都令人神伤。
你的慈母尚未安葬,女儿才十岁年纪。
在苍茫的寒冷郊外,只听到萧瑟哭声。
浮云显得那么苍茫,飞鸟都停止鸣叫。
过路人是多么寂寞,白日也显得凄清。
回忆你还在世之时,曾向我请教无生之道。
我苦劝你修行要趁早,如今你却一事无成。
老友们各自有所馈赠,又怎能及你在生时。
我辜负你不止一方面,痛哭中返回柴门。
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维35岁任右拾遗期间。殷遥应为王维学佛道友,其突然离世让笃信佛教的王维对生死产生深刻思考。诗中融合儒家丧葬伦理与佛教无常观,是王维早期”儒释交融”诗风的典型代表。
赏析
- 艺术特色:
- 结构:起(生死之问)→承(丧事描写)→转(生前回忆)→合(自责痛哭)
- 意象:寒郊、浮云、飞鸟等意象构成”死亡图式”
- 对仗:”浮云”对”飞鸟”,”行人”对”白日”
- 用典:化用《庄子》《维摩诘经》而不露痕迹
- 思想内涵:
- 佛教”诸行无常”观(”归无形”)
- 儒家丧葬伦理(”慈母未及葬”)
- 知识分子的道德自省(”负尔非一途”)
- 盛唐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 表现手法:
- 视听通感:”闻哭声”与”不能鸣”构成声音蒙太奇
- 时空折叠:将生前对话嵌入送葬场景
- 情感递进:从普遍哀伤到具体自责
- 留白艺术:省略殷遥具体死因
评价
- 宋·苏轼:”摩诘此诗,儒释两伤,可谓至恸。”
- 明·胡震亨:”王右丞哭友诗,字字血泪,在《宋徽士诔》之上。”
- 清·沈德潜:”以无生悟境写至情,唐人悼亡诗别调。”
-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是”盛唐佛教文学世俗化的典型个案”。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