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拼音
píng jū qí shuǐ shàng , dōng yě kuàng wú shān 。
rì yǐn sāng zhè wài , hé míng lǘ jǐng jiān 。
mù tóng wàng cūn qù , liè quǎn suí rén huán 。
jìng zhě yì hé shì , jīng fēi chéng zhòu guān 。
注释
- 屏居淇水上:屏居指隐居,淇水为卫河支流,王维曾在此隐居。
- 东野旷无山:东野指淇水东岸原野,旷远无山峦,凸显平原开阔。
- 日隐桑柘外:夕阳隐没于桑树柘树之外,暗含时间流逝与劳作结束。
- 河明闾井间:河流映照村庄房舍,展现田园生活的宁静。
- 牧童望村去:牧童驱赶牛羊归村,动态画面点出黄昏时令。
- 猎犬随人还:猎犬跟随猎人返家,呼应牧童,强化田园烟火气。
- 静者亦何事:静者指隐士,反问句表达隐居无事却自适的心境。
- 荆扉乘昼关:荆扉为柴门,乘昼关即白天闭门,暗含避世之意。
译文
隐居在淇水之畔,东原旷远不见山峦。
夕阳沉没于桑柘林外,河水映亮村庄屋檐。
牧童驱赶牛群回村,猎犬跟随猎人返还。
隐士闲居无所事事,白昼闭门静守柴关。
背景
此诗作于王维隐居淇上期间(约唐玄宗开元末年)。王维因朝堂倾轧心生退意,选择淇水之滨躬耕自资。诗中“荆扉乘昼关”呼应其“晚年唯好静”的生活态度,融合陶渊明式田园诗意与禅宗空寂思想,展现隐逸生活的物理空间与精神境界。
赏析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田园图景:前四句写空间——淇水东原的旷远、桑柘落日与河村明灭;后四句写人物——牧童、猎犬的动态归返与隐士的静态闭门。“日隐”与“河明”形成光影对照,“牧童”“猎犬”的烟火气反衬“荆扉闭户”的孤寂。尾联以反问收束,将隐逸从行为升华为哲学选择,暗含对世俗价值的疏离。
评价
宋代刘辰翁评其“淡而实腴”,认为“牧童望村”等句“似浅实深,有陶潜遗意”;明代钟惺赞其“得田园三昧”,指出“静者亦何事”句“以无事写有事,禅机自现”;清代赵殿成评其“体物入微”,称“河明闾井间”一句“明暗相生,深得画理”。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